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高昂代价

晓名
麴氏
2020-04-08
535

东汉末年,著名的黄巾之变引发了空前的社会动乱。东汉王朝在兵力空虚的情况下允许地方豪强参与平叛,给长期养精蓄锐,意欲开疆扩土觑视政权的地方大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各种势力跃跃欲试粉墨登场。西汉末年避难湟中的麴氏家族经过二百年发展已经具备了参与政治的条件,他们一改过去长期压抑的精神世界,扬眉吐气的提兵跃马登上政治舞台。

一、初次举兵的武装尝试

麴义。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麴义是凉州西平人,少年时代就爱好弓马骑射,长大后受命统领家族宗兵长期与羌胡征战,非常了解羌人战法,他的部队骁勇善战。

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中原爆发黄巾之乱,汉灵帝派遣左中郎将皇甫嵩平叛。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皇甫嵩到凉州招兵,麴义率家族兵勇一千多人应招,在冀州、并州一带与黄巾军大战皆大胜而归,很受皇甫嵩赏识,平叛结束后皇甫嵩还朝,麴义归属冀州牧韩馥所辖留守黎阳。董卓进京,把持朝政,意欲篡汉,天下各路诸侯共推家世四世三公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共同讨伐董卓。尽管身为盟主也不见得管用,在那个军阀割据各揣心腹的年代,谁听谁的?袁绍欲要西征却受到冀州韩馥阻隔不能成行,麴义毅然逼降韩馥力迎袁绍西进。袁绍进入公孙瓒的地盘公孙瓒也不欢迎,强行通过双方势必撕破脸皮进行一场恶战。当时若论实力袁绍根本无法与公孙瓒抗衡,正是由于麴义的超凡军事才能,才使得袁绍最后战胜公孙瓒,成为北方霸主。

著名的界桥之战,麴义以八百刀斧手一千弩兵坚决抵御了公孙瓒强悍的白马义从轮番进攻,最后一个反冲锋杀得公孙瓒数万步骑兵丢盔卸甲,麴义乘胜追击直杀到二十里外公孙瓒中军大营,砍了牙门大旗方才凯旋而归,途中还驱散公孙瓒围攻袁绍的另一支骑兵救了袁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界桥之战虽然并未完全改变袁绍与公孙瓒的实力对比,但却大长了袁绍及其追随者的志气。界桥大战以后,麴义受命多次与公孙瓒交锋,均胜多败少。史家评论麴义“是公孙瓒的克星”。一些三国爱好者评价麴义的武艺不亚于赵云,应当在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以及张郃之上,是河北第一名将。

麴义为袁绍立下赫赫战功,但结果却非常富有悲剧性。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在袁绍发重兵围困易京,最后消灭公孙瓒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将麴义诱杀,《后汉书袁绍传》记载罪名是“自持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一位大家在评价麴义和袁绍的关系时说:麴义为人刚烈、孤傲,不懂进退之节,不谙从政之道,更不会阿谀逢迎,这自然不对袁绍的胃口,袁绍此人外宽而内忌,虽然看上去一付礼贤下士的样子,实则性情沉猜,果于杀戮,对麴义这样功高盖主、文武双全而又不会附迎的下属自然不会放心,因此找个借口将其杀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麴义最终失败了,但麴义兵进中原的星星之火却点燃了西平麴氏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改变现状的光明前程。

二、反对曹魏篡汉所进行的多次武装斗争

麴演,西平人。《三国志苏则传》记载,公元219年,就在曹丕登基的前一年,武威人颜俊、张掖人和鸾、酒泉人黄华、西平人麹演等分别起兵造反,他们各自占领所在的郡县,自封为将军相互攻击。不久,和鸾杀了颜俊,武威人王秘又杀和鸾。时任护羌校尉的金城太守苏则出兵首先征讨麴演,麴演被迫投降。同年,麴演勾结张掖人张进,酒泉人黄华等再次反叛,他们联合武威的三个胡人部族大肆劫掠,武威太守毋丘兴频频告急。当时镇西将军郝昭正率兵驻扎金城,得到的旨意是“屯守金城,兵扼要冲,不得西进”。可是苏则与郝昭等人商议认为,叛军目前虽然声势浩大,但毕竟是刚刚组合未必同心,若此时发动突然袭击必可破敌,如果上奏朝廷发兵,待到叛军部署完毕就难以制服了。于是违诏发兵直指武威,先迫使反叛的胡人投降以削弱叛军后援。得胜后立即移兵张掖,麴演听到后亲帅步骑三千假意迎接苏则大军,准备伺机而动,苏则将计就计以召见为名将麴演诱斩。紧接着指挥大军合围张进,斩张进收降其部众。此时黄华见大势已去,放出扣押的人质请求投降,河西平定。

这段记载是对当时凉州氏族割据势力和羌人部族侵扰形势的一个高度概括,实际上早在中原爆发黄巾之乱时西北就曾发生过边章、韩遂反叛,那时的中央无力西顾,各地方大族乘势占据州县,自立为王,西北羌族也趁乱东移,形势十分混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麴演在西平也驱逐郡守,自号将军,开始了麴氏对湟中地区的家族统治。曹魏统一北方后,先后派苏则为护羌校尉,张既为凉州刺史,专门负责阻止西羌部落东进和对家族割据势力的镇压。

麴演举事后曾多次被剿,剿而诈降,降而复叛,直到被曹魏杀害。麴演被害后,反叛的火种仍然没被扑灭,一有时机就会死灰复燃。

麴光,西平人。《三国志张既传》记载,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麴光率众杀死西平郡守举兵反叛,张既部下将领都主张马上去攻打他们。张既说:“造反的主谋只有麴光等少数人,西平百姓不一定全都知情。如果轻率的发兵征讨,当地百姓、羌胡部族就会说国家不辨是非,促使他们进一步联合起来与我对抗,这种做法不是为虎添翼吗!麴光造反依靠羌胡为后盾,如果用重金收买羌胡首领,离间其与麴光的关系,必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意见统一后马上对羌胡发布告示:凡是被麴光等人诱惑欺骗而加入叛军的一律原谅,能够杀死叛军将帅送来首级的加倍封赏。檄文发布以后,麴光的部下杀死他并送上首级,其余的人还像过去一样相安无事。

这次反叛历时较短,是在老冤家张既同将军夏侯儒联手击败酒泉苏衡谋反,击溃羌族大户邻戴以及丁令匈奴一万多人马,修边燧,筑要塞,逼得西羌人惶恐不安,不断来降,魏军大兵压境的不利情况下进行的,因为缺乏对时局周密的研究,没有充分利用对方的薄弱环节,麴光的失败在所难免。

表面看护羌校尉张既对平叛十分宽容,采取了“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态度,实际上也不尽然,正史有时候也存在着前后矛盾得现象。通过博览史籍推断,这段记载可能是史官根据事后张既的奏折编纂的,可以想象张既为了取悦君王,在汇报平叛经过时应不乏自溢之辞,从《三国志后妃传明元郭太后》的记载可见一斑。史载,郭氏的娘家是河右大族,世居西都县,魏文帝黄初年间由于追随麴光反叛失败,郭氏“遂没入宫”,明帝即位后甚是爱幸,拜为夫人,两个叔父和两个弟弟都被封为将军,后来都受封列侯。景初三年明帝病重时立郭氏为皇后。当年齐王曹芳即位尊为皇太后,并追封太后之父郭满为西都定侯,母为邰阳君。郭太后在魏明帝曹睿病逝后,先后辅佐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魏元帝曹奂三朝,史志称“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咨太后而后施行”,郭太后于景元四年十二月病故,死后谥号“明元”。

分析这段记载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当时的平叛并不像记载的那样宽容,同样充斥着血雨腥风。麴光反叛是以西都麴氏家族为主有众多世家大族参加的武装活动,张既对叛乱的镇压应该是相当残酷的,为了防止再叛,对叛乱的骨干分子施行了镇压、剥离和强迁政策,虽然郭氏的“遂没入宫”是从西都直接遣送到皇宫还是举家强迁京都洛阳以后没入宫中已无从考证,但是作为世家大族的郭氏一家,在平叛后所面临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二是从郭氏得宠后魏明帝只封了她的叔父和弟弟,后朝齐王才追封郭太后父母的记载说明,郭氏被抄没入宫时其父母或已不在人世,小小年纪父母双亡,她的父母是怎么死的,是否死于平叛或其后的镇压?“西都定侯”的封号是否对其父的死因暗示着怀念!三是郭氏被抄没入宫时年龄不会很大,最多不会超过十五岁,按常规古代女子十六岁就要出阁,嫁了的女人皇宫是不会“抄没”的,但也不会很小,因为幼童看不出今后的潜质,年方一十五岁,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出身名门、品行贤淑而且与曹睿的年龄相当,难怪魏明帝宠爱有加,言听计从。被曹魏镇压的郭满致死也不会想到,自己竭力反对,并为此献出生命的标的,日后竟是亲生女儿“宰辅统政,与夺大事”而极力维护的对象,这真是历史的莫大讽刺。

麴英,西平人。《三国志明帝纪》记载,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麹英率众反叛,他们杀死临羌县令和西都长,最后被镇西将军郝昭发兵剿灭,麴英被杀。

从上述史籍得知,曹魏取代东汉后,自东汉末年到魏明帝太和元年这九年中,西平麴氏共举行三次成规模的武装反叛活动,虽然均以失败告终,却强烈表现出不与“篡汉之贼”同流合污的决心。麴氏的武装反叛活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人心向汉,人心思安,结束动乱,厌恶战争的社会潮流。

西平麴氏的武装反叛遭到曹魏政权的血腥镇压。为防止再叛,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当局将西平麴氏大部分迁往金城郡治榆中,从而完成了麴氏郡望从西平向金城的转移。其中麴氏的一支离开西平后,经过数千里艰辛跋涉,直接迁徙到东莱黄县定居。在东莱,他们悄然恢复原来的姓氏——鞠姓,从此开始了鞠氏在胶东存在的历史,这就是《姓苑》所称“鞠氏出东莱”的真实过程。

经过这次向金城大规模强行迁徙,西平麴氏反抗火种暂时被息灭,但是,具有二百多年积累强大的西平麴氏武装集团并未被斩尽杀绝,一百年后到十六国前凉时期战火又重新燃起。据《晋书张轨传》记载,永嘉六年(公元312年),西晋凉州刺史、西平公张寔在凉州称帝,建立前凉政权。由于不服张寔统治,西平太守曹祛起兵造反,被张寔部将宋配平定。当时张寔的谋士曾献计说:“对待这些造反的人,务必使其脱离本土才能永绝后患”,可惜这一建议在当时并没有被采纳。等到稍后西晋秦州刺史裴苞、东羌校尉贯兴“据险断使”对抗张寔,曹祛余党西平人麴儒看到时机成熟在西平又一次起兵造反,他们绑架太守赵彝,劫持福禄县(今酒泉)令麴恪在西平称王,张寔亲帅大军征讨,斩杀麴儒平定叛乱。由于汲取以前教训,强迁麴氏首恶者六百余家出西平,具体迁到何处史书并未记载,而据史学大家葛剑雄论证“估计是安置在张轨所治的姑藏(今武威)附近”。笔者认为“姑藏附近”应包括今酒泉一带,因为麴氏有一款著名四字联“金城望族,泉郡名宗”,上联指西晋愍帝大都督金城人麴允,下联则专指北齐尚书令、豫州刺史西平酒泉人麴珍。至此,曾盘踞在临羌、西都、安夷、河关这一三角地带三百多年庞大的麴氏集团基本被斩草除根。麴氏的历史从此进入了以金城为中心辅佐沮渠氏进入高昌乃至建立麴氏高昌长达一百三十四年辉煌的时代。

动因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西平麴氏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依靠羌胡各部族的大力支持,养精蓄锐招兵买马,先后多次举兵参与西北和中原地区的政治活动。其武装举事的动因是什么?

一是匡扶汉室。麴氏祖居中原,祖上长期在西汉王朝为官,世受皇恩,长期受到正统思想的熏陶,“大汉子民,有恩必报”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尽管鞠谭曾经受到当局的残酷迫害,他仍然认为是息夫躬、孙宠等小人所为,忠君思想毫不动摇。当中原爆发黄巾之乱,东汉政权岌岌可危时,毅然派遣麴义进兵中原协助皇甫嵩平叛。当十八路诸侯共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时,尽管袁绍当时还十分弱小,麴义仍然把具有四世三公头衔的袁绍视为正统,将匡扶汉室的希望寄托在袁绍身上。叛韩馥、大战公孙瓒,以多次胜迹对袁绍给以大力支持,最后终因投靠对象的目光短浅、气度狭小而不得善终。曹魏统一北方后,麴氏把曹魏当成篡汉之贼,先后三次举兵反叛,虽然都遭到残酷镇压,确表现出不与篡汉之贼为伍的决心。

二是觑视政权,拥兵自重,试图造成武装割据。麴义兵进中原与黄巾军进行多次大战均大胜而归,黄巾军被瓦解后如果立刻收手返回原籍也可谓是功德圆满,可他却偏要留守黎阳跻身韩馥手下做一区区将军,以麴义的战术韬略这可能是他最终想法和目的吗?不是,参与中原政治,等待时机以求异程才是他的本意。在那个天子失威,军阀混战的年代,各世家大族参与政治,觑视政权的愿望无可厚非,最终要看是否具备条件。麴义虽然勇冠千军,但终归是一介武夫,缺乏政治远见,况且帐下缺少一位能够帮助他谋划全局的谋士,这是造成他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而麴演、麴光、麴英对曹魏的武装反叛都带有这种目的,只不过因实力弱小未能如愿。

综上所述,东汉末年到曹魏时期麴氏所进行的一系列武装活动,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拥兵自重,妄图造成事实上的武装割据,达到觑视政权、跻身社会高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