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得姓始祖

晓名
宗政氏
2020-02-13
536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刘德,西汉藏书家。景帝刘启第三子,栗姬第二子,废太子刘荣之弟。封为河间王,卒后谥献,又称河间献王,家居咸阳,修学好古,遇事实事是。刘德藏书最多。秦焚书坑儒,典籍湮缺。他凡从民间得一善,必好写以还,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银玉帛赏赐,以招四方之书。由是有旧书者,多奉奏河间王。故得书之多,可与官家藏书相等。所得书皆古文及先旧书,价值较高。其学举六经,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精儒学,山东诸儒多从其游。河间王刘德,生于前171年,前155年4月封王。

河间献王刘德在孝景帝前元二年(前155)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他喜好儒学,衣著服饰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附于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

刘德对中国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感到光靠严厉的法制,没有德行的教育,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于是,依从大儒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黝百家"的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然而"三代之书"燔炀殆尽,读书之人也毛麟角,恢复儒术教育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

刘德足迹踏遍魏,寻寻觅觅为国求书。刘德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则亲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百姓。对不愿出让者,则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在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由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和百姓,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前来奉献,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费。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据载"其量可与汉朝"等。为整理这些古籍,刘德亲自组织参与。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并在都所西南的滹沱河畔(今泊头市阎家铺村)建造了一所儒学研究院,名曰"日华宫",署客所20余间,聚儒学之士上百人,"昼夜不停,校理编辑,写著从各地搜集来的古书","群儒个个褒衣雍客,弹冠奋袂","日华宫"每日读经诵典之声琅琅、数里可闻。

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所得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组织群儒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 理成册。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现今留传后世的影响很大的《毛诗》和《左传》,应是刘德之功绩。据传,《毛诗》最早作者是孔子和其弟子子夏,子作诗序以授曾中,曾中授李克,克授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孙卿子,孙卿授鲁人毛亨,毛亨授赵国毛苌(号称小毛公),毛苌被刘德招为博士,《诗》遂为刘德所得。为与当时流传的《齐诗》、《鲁诗》、《韩诗》相区别,毛苌所传之《诗》冠以"毛字",谓之《毛诗》。、鲁、三诗早已失传,唯刘德之功使《毛诗》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注解《诗经》的专著。《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著作。汉朝初年,"北平侯张益及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等皆修写《春秋左氏传》",贾谊将《左传》授予国人贯长卿,人称之为贯公,被刘德招为博士,随将《左传》系统加工整理、校实解释,才成为今古名篇。

经过艰苦的校勘著作,整理出大批的正本书籍,这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廷真是雪中送炭。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德带来这么多书籍献于朝廷,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并在"三雍宫"召见,还询问有关儒学的30多个问题,刘德当场对答如流,论之有据。当时,各诸侯王和重臣们也有献书献策者,但多是一些杂家所论,没什么参考和收藏价值,唯刘德所献之书,才称得上真正的儒家经典,多是"精品"。因此,汉武帝对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十分器重,多次亲自把盏钦命赐酒,并赐金帛奖赏,一时之间刘德贤名传遍天下。后刘德因遭武帝猜疑而终忧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汉武帝念其功劳,遂赐溢为"献王",当地人则俗称之为"献书王"。刘德死后葬于封疆之内,其陵寝即此地的献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