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三国谋士简雍后裔简梅松立志寻根 重修百万人族谱

晓名
2013-09-02
1834

简雍后人重修百万人族谱

“毋庸置疑,三国时蜀国谋士简雍是我们的先祖。”简梅松说,自己是简雍的第55代后人,“现存于世的是简雍第55到63代后人,海内外共有族人150多万人。”

简梅松介绍说,中国人通用汉姓共有3754个,简氏拥有150多万人口,排名第224位,可谓大姓。然而真正拥有族谱的还不足1000个姓氏,并多以乡、村为单位修撰。“简氏的族谱最早修纂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这么早就修撰族谱的情况,在全国众多的氏族中实属罕见。”

记者看到,在已出版的《简氏通志·荆楚卷》中,详实地记述了各支脉简姓氏族的来历、传承、迁移等信息,还分有人物传记、历史大事记录、历史文献据考等内容,这已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族谱,而是一部历史文献。“我一边引经据典研究简姓氏族,一边多地寻找文献资料,以简姓氏族为主线,还原和记录了多件历史事件。”简梅松说。

沉醉书海立志寻根溯源

1937年,简梅松生于沙市区岑河镇西湖村,8岁入私塾读书。由于种种原因,总计在校念书的时间还不超过3年。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常常在做家务、放牛之余读各种书籍,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后来,他做过小学教员、从事过养蜂、养鸭,还当过漆匠、烧过窑。年近不惑之年,最终还是沉醉于书海。

“我一直在想,自己的根在哪里。”博览群书后,简梅松对自己姓氏的来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立志要追寻到自己的根源。由于他有十年的养蜂经历,足迹几乎踏遍了全中国。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简梅松才能搜集到全国各地的简氏族谱,为日后《简氏通志》的顺利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我从1964年开始就与堂兄合修族谱,但在特殊的年代,全国的族谱宗谱几乎毁尽。”他说,“后来我两到涿县,三到成都,三到云南,七到江西,多次到广州,旅居福建五载。每到一地,我必寻源探流,认真记录。我收藏的简氏族谱,可以说占了整个简氏家族的半壁河山。”“修家谱花钱又费力,但为了让以后的子孙分得清楚长幼,知道自己的血脉根源从何而来,我就下定决心修谱。”2002年,国家将纂修《中国家谱总目》的事情立项,简梅松将经数十年积累的简氏族谱汇集起来,出版了《简氏通志·荆楚卷》。2006年上海国家图书馆将《荆楚卷》收藏于馆,其后又将《燕赵卷》、《豫章卷》收藏,还参展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

儿女支持助父亲愿望成真

简梅松的研究工作室,只是两间面积不大的卧室,一间用于存放资料,一间用于撰写手稿。“我按照地域分类,将资料分类存放。”简梅松指着一排靠墙的储物柜说。记者看到,储物柜每格箱子里都放着大量的资料,全是简梅松在全国各地搜集到的各支脉简氏族人的族谱,有些族谱的纸张已经发黄破损,“我寻访各支脉族人,向他们借出族谱,复印后还给他们。如果比较破损,我就帮他们重新修撰。”

简梅松称,其实最开始他只想修撰自己一支脉族人的族谱。在寻访过程中,其他支脉族人热情地接待他,希望他能续修族谱,他才开始重修简氏全族族谱。“有的族人甚至直接将族谱送给了我,说我的《简氏通志》修撰好后,大家就都有族谱了。”

“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朝六晚十二’,早上6点钟起床后,一直到晚上12点,研究资料,撰写新稿。”简梅松的儿子简斌全说,“每30年为一代,这就是续修族谱的期限。父亲这次重修族谱,我们做子女的一直在背后支持他。”简斌全是位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帮父亲整理、打印文稿,联系出版社,其他子女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支持。

如今,总计12卷1000万字的《简氏通志》已经完成了600万字,简梅松向记者展示已出版的《简氏通志》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的愿望就是将《简氏通志》12卷全部出版。”

背景资料

简雍,公元161年—243年,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公元184年加入刘备集团。其人幽默机敏,善于辩论、议事,常充当说客。214年,刘备围刘璋于成都,派简雍说降刘璋。简雍不辱使命,说服刘璋同车出城投降。刘备称帝后,拜简雍为昭德将军,待遇仅次于妻兄麋竺。现成都武侯祠文官廊内有简雍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