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内涵丰富的颛顼帝喾文化

晓名
2013-09-28
867

      在河南内黄县西南部莽莽槐林深处,在黄河故道起伏的沙丘上,长眠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颛顼、帝喾和颛顼帝喾陵受到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景仰与祭祀,其文化内涵丰厚凝重,渊远流长。 
      颛顼、帝喾位列“五帝”,所创造的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上古时期先民们的生存方式、文化信仰,改变了原始社会的形态与发展走向,功昭日月,德泽后世。由此而形成的颛顼帝喾文化,成为中华古老文化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在神州大地开创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我国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颛顼帝喾文化是炎黄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浩瀚而丰袤,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起源与根本,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一、关于颛顼、帝喾所处的时代和活动地域
      关于颛顼的生事,许多史籍都把他与黄帝连在一起。《帝系姓》载:“黄帝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与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由此说明,颛顼乃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属正统的帝王血缘。
      远古洪荒,气象万千。黄帝在经过阪泉、涿鹿大战的洗礼之后,完成了氏族林立的中国一次深刻的震荡,把颛顼推上了历史舞台,继续演绎着远古时代的文明。
      华夏族、东夷族两大集团撞击后,迸出的颛顼正处在氏族社会的末期。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力的相对发达,贫富差别已在氏族社会内部形成,劳动者、劳心者再次分工,再度引发社会震荡,于是父系氏族从萌芽走向了成熟,标志着原始公社的彻底解体,私有制也从此产生。换言之,原始社会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因此,颛顼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初荣时代。考古资料证实,这个时代大约距今4500年至5000年左右。正好与中华文明史的初步繁荣相吻合。因而,颛顼是中华文明初荣时代的伟大人物毋庸置疑。
      颛顼时期,战争频繁。为扩疆拓土,颛顼曾多次发动战争,先后打败了蚩尤、共工两大集团,“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袁康在《外传记宝剑》中阐述了关于上古时期兵器(工具)的内容,说明炎帝时代是石器时代,“以石为兵”;黄帝时代是“以玉为兵”;而颛顼时代,则“以陶为兵”,表明陶器的发展是从颛顼开始的。人类使用的兵器(确切说应为工具)是遵循“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这样一个轨迹而进步和嬗变的。由此可见,颛顼所处时代正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初步繁荣时期。
      针对高辛氏帝喾,《帝系姓》是这样记载的:“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蛴极。蛴极产高辛,是为帝喾。”与颛顼一样,帝喾也秉承了帝王血脉,并且二者为叔侄关系。《史记 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喾都亳。高阳(颛顼)与高辛(帝喾)的“高”同出一源,是郊字的原义。《礼记 ·月令》:“仲春之月,以太牢祠于高谋。”《史记 ·殷本纪》说:辛在陈留境内,因高辛与高阳地不相远,同属同宗。这一切不仅可以证明高辛与高阳关系的密切,而且说明帝喾和颛顼基本处于同一时代范畴。
颛顼出生于若水,后在北方称帝,建都于帝丘。《淮南子 ·天文训》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淮南子·原道训》载:“昔者共工与帝喾氏争为帝。”这至少证明,颛顼、帝喾都曾与共工为争夺帝位打过仗,捍卫的是同一宗族的利益,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疆土不断扩张,以致“北至幽陵(幽州),南至交趾(广东、广西和越南一带)西至流沙(甘肃敦煌西南),东至蟠木(今东海)”,基本上确立了中国的版图。这说明,颛顼、帝喾当时的活动区域是极其广阔的。因此,颛顼是“一位人治之功”的帝王,帝喾“之治天下,赫赫之功”当之无愧。
      二、关于颛顼、帝喾的历史功绩
      颛顼初期,“民神杂揉,家为巫史,民渎齐盟,实祸荐臻”,社会秩序严重失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颛顼执政后,君权神授,绝地天通,大胆实施改革,“命南山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以民属”,废除家家祀天,人人祭神的习俗,强令民间与部族禁绝巫教,接受教化。同时改革黄帝以图腾祭官之法,始以民事纪官,上层官吏职责明确,从而强化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天下一大统。颛顼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创立“政教合一”体制的人。针对群婚群居,男女无别,长幼无序的现状,颛顼又开始改革婚姻制度,始于男婚女嫁,禁绝血缘联姻;教诲伦理纲常,强调“妇女避男于路”,规矩洪荒子民。通过一系列改革,生产力得到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诞生了家庭,分化了阶级,形成了国家,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颛顼的改革不仅巩固了统一,同时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势力,备具了扩疆拓土的条件。据《文献通考》和《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中国九州建置区划,始创于颛顼时代。黄帝时期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蚩尤部族仍盘踞四川、贵州、云南。直到颛顼理治天下,才实现了华夏大部族与川、黔、滇 等地蚩尤、九黎等部落民族的融合,完成了真正的统一。为便于统治、管理和建设,颛顼对中国区域建置首次进行区划,确定了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范围,“统领万国,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为颛顼进一步施展才华奠定了基础。《史记》载:颛顼“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载时以象天“,明确指出颛顼有谋略,晓事理,善于创造财富,能够按天象划分年历四季。颛顼以辰星为主观测天象而治历,“察日辰之会,以治辰星之位”,观测一年中二十四宿的关系,确定太阳的周天行度,将四时分别列为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仲冬冬至,从而形成我国最早具有科学性的古老历法《颛顼历》。《颛顼历》第一次明确地把以物候观测为重点,转移到以天象观测为重点,科学安排出一年的节气,人类也从此进入了治历明时的新阶段,颛顼也被尊为“历法之宗”。
      颛顼不仅“载时象天”而且“好其音律”。《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祀上天”,史书称“八风之音”为《承云》。这首人类社会最早的歌曲,其创作方法是,融汇中国八大区域“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阖阖风”、“不周风”、“广莫风”的风格,创作成“圭水之曲”,主题是“召气而生物”,然后铸成乐钟,作五基六英之乐,用来在万国诸侯到都城举行盛会时以“享上帝朝诸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乐曲源于上古颛顼时代,是颛顼向人类社会奏响的东方神曲。
      帝喾继位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帝喾“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大戴礼记》说他“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是令;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变”,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事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帝喾治历明时,“教民稼穑”,使农耕文明迈入了新的时代。
      帝喾继承颛顼治国策略,并有新的突破。“德莫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就是帝喾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史记》称帝喾“普施利物,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知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可见,帝喾在人民心中位置。然而,“嫁女盘瓠犬”的故事则是历经千年不泯。传说犬戎房王作乱,帝喾几经讨伐不胜,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项上人头者,可得千金,可封万户,并赐帝女为妻。后来,一个头状如狗的人叫盘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得房王首级。帝喾履行诺言,嫁女封邑于盘瓠犬。帝喾作为一代帝王,不仅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天下人景仰,为历代帝王推崇。时至今天,帝喾的治国思想,仍有积极意义。
      颛顼时代是陶器与金属的过渡,而到了帝喾时代,他率领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发现和创造,逐步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史称,帝喾命臣下咸黑,率众于峒山(今河南新郑、荥阳至巩义一带)开矿冶炼,直至将峒山开掘成空峒山。帝喾也由此被尊为金属冶炼的开山鼻祖。
      史料记载,帝喾族属中有帝尧、帝挚、商朝祖先契、周朝祖先后稷等,这些显赫的人物,对华夏民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为华夏民族的生生不息血脉相传作出了特殊贡献。但是,如果把帝喾后世的延续,也当作帝喾的一大功绩的话,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三、关于颛顼、帝喾的陵墓
      关于颛顼的葬处,史料上有多种提法,但都相差不大,所表明的区域,几乎同在一处。《帝王世纪》载:“颛顼冢葬东郡顿丘城南广阳里,大冢者是也”。不仅说明了颛顼陵墓的确地位置,而且明确指出陵墓为“大冢”。《皇览》记载:“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者也……”,看上去则更加详细,不但说明了帝喾陵墓的确切位置,而且具体到“阴野中者也”。颛顼与帝喾的陵墓这般相近,再次可以证明二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非同异常。
      据《内黄县志》记载:“内黄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1167年)划归滑州(今河南滑县)。因境内有高阳氏、高辛氏两位先帝的陵墓,古时又有以帝陵为名的惯例,故在1940年新置高陵县。1949年撤高陵县,将颛顼帝喾陵重新划入内黄。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颛顼帝喾陵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帝陵唐太和四年(830年)建庙,宋乾德六年(968年)修缮,金大定七年(1167年)重新,元代以后又多次修葺。颛顼帝喾陵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滑县志》记有“鲋岭松秋”,为滑县十二景之一。《海外北经》:“务隅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务隅山” 即“鲋岭”。颛顼、帝喾威震八方,功昭四海,两陵并峙,物尽灵峰。历代君王朝觐不绝,民间祭祀不断,足见颛顼帝喾陵享有的崇高圣名,绝不逊于黄帝陵和炎帝陵。
      有关颛顼葬于内黄的记载,可谓相当丰富,且大体一致,而帝喾却不多见,反倒众说纷纭。比如《海外南经》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再比如《大荒经》载:“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这表明帝喾与尧、舜同葬一处。再看《皇览》:“帝喾冢在东郡顿丘城南台阴野中者也,又北经祀山,东历广阳里,经颛顼冢西,俗谓之殷王陵。”这同样把帝喾与颛顼连在一起,并且还拉上尧、舜,以及殷王。如果说“狄山”、“岳山”、“祀山”同为一山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位于内黄的颛顼帝喾陵实为一个宏大的帝王墓群,但至少说明颛顼、帝喾长眠之地确是一风水宝地;至少说明东郡濮阳(包括内黄)一带,的确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四、颛顼、帝喾与祭祀文化
      远古时代,人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往往不知根由,不晓其理,感到十分奇怪而玄妙,于是想象天地间定有神灵,甚至认为是神创造了万物,主宰了天地。每逢山摇地动、狂风暴雨、洪水猛兽、火灾降临,人们就以为是神在发怒,从而产生恐惧。每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世同堂、福寿平安,人们又以为是神在保佑自己。总之,出于对神的恐惧、感恩和崇拜,人们就以各种供品祭神,祈求免灾降福。因此,祭神就成为人们对各种神灵表达崇拜景仰并祈求保护的一种礼仪,且视为神圣。
      前文讲过,颛顼初期,“民神杂糅,不可方物;无人伴享,家为巫史”(《国语·楚语》),出现了人人祭神,家家有巫史,巫术横行的局面,再加“九黎乱德”,致使社会动荡不安。于是颛顼“命重黎绝地天通”,“命南王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快刀斩乱麻,使群巫不能再有升天祸地的机会,缓解了巫术、占卜和祭神泛滥成灾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了部族间行动的统一和团结,规范了祭祀的内容、规格和标准。因此祭祀作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是颛顼一手策划并确定的。《史记》这样评价颛顼:“静渊以有谋……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由此说明,中国的祭祀文化在颛顼时期有了一个质的发展。
      如果把“祭神”纳入治国手段范畴的话,那么“祭祖”就是在祭神的基础上,发展并传承的一种文化。祭祖是指对祖宗的祭祀。古人云:“祖,始也,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可见,祭祖绝非是封建迷信活动,而是后人对祖先及其功德表达景仰和怀念的一种方式和礼仪,是传统的继承和心灵的慰藉。祭祀祖先,可以凝聚并维系家族、宗族,乃至整个民族,是值得提倡和弘扬的美德。
      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颛顼、帝喾,在我国传统祭祀先祖的活动中,应当享受何等地位?《礼记·月令》记载:天子祭祀先王大帝时,将太昊奉为春季祭祀的东方木德青帝,将炎帝奉为夏季祭祀的南方火德赤帝,将少昊奉为秋季祭祀的西方金德白帝,将颛顼奉为冬季祭祀的北方水德黑帝,又将轩辕氏奉为中央的土德黄帝。《礼记·祭法》载:“有虞氏褅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尧;殷人褅喾而郊冥,神契而宗汤;周人褅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禹都是宗祖。至夏商周三代,对历代帝王的祭祀,发展为“郊”、“ 褅”、“祖”、“宗”。由此可见,颛顼、帝喾在我国祭祀活动中所享有的崇高地位,当与炎黄齐名,与尧舜同辉。
      内黄县境内的颛顼帝喾陵,很早以前就被当地人称之为高王庙。先建陵,后立庙,则说明祭祀活动已经盛行。《宋史·礼志》载:“徽宗正和二年。定历代陵冢。祭高阳、高辛于滑州。”可见,自宋代起,祭祀颛顼、帝喾已被列为定制。目前,颛顼帝喾陵内现存的165通御祭碑碣,充分记录了历代祭祀的盛况。
      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祭祀先祖和保卫疆土同视为国家的重要事情。
      明洪武三年,卑微出生的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统治,派人到处寻访历代帝王的陵寝,准备立庙供奉,以显示自己帝位的合法、正宗。经过寻访,在全国范围内共查帝王陵79处。经过筛选后,确定有代表性的37处帝王陵列是国家级(皇家)祭祀,并在应天(今南京)立帝王庙供皇家祭祀,其中就有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明史·礼志》载:“洪武四年,谕中书省,考历代帝陵寝,礼部于滑县祭颛顼、帝喾二帝陵。”朱元璋还亲自撰写祭文,每年逢吉日遣官前往祭祀。朱元璋祭祀颛顼、帝喾的祝文是:“惟帝高阳氏,静渊有谋,疏通知事,洁诚祭祀,治教万民。惟帝高辛氏,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成惠信,天下诚服。伏念列圣,去世悠远。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在今天北京历代帝王庙中,颛顼、帝喾的神位列“五帝”序列,供后人祭拜,体现了帝王入祀道循“中华统绪,不绝如线”(乾隆语),即一脉相承的特点和文化特征。
      如今的颛顼帝喾陵已成为华夏子孙寻根问祖之圣地,传统祭祀活动至今尤盛,影响深远。农历三月十八日是颛顼诞辰之日,每年此时,为期数天的古庙会盛况空前,会期大戏连台,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热闹非凡。人们怀着对先祖的崇敬之情,从四面八方汇集帝陵,虔诚祭祀,以求华夏永昌。自2002年起,内黄县人民政府开始举办祭祖节,缅怀圣祖功德,弘扬华夏文明,凝聚民族精神。
      五、颛顼、帝喾与姓氏文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炎黄子孙同植一根,中华民族相承一脉。中华民族的形成纷繁而浩瀚,多彩而丰满,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一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史诗。而颛顼、帝喾就恰似这部壮阔恢宏诗篇中闪耀着无限光芒的韵律,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帝颛顼、姬姓,是轩辕黄帝的孙子,最初建国于河南杞县的高阳,故号为高阳氏。颛顼12岁就随伯父少昊金天氏学习政事,20岁继帝位,迁都于帝丘,在位78年,享年98岁。
      据《帝王世系》记载:“颛顼生骆明和穷蝉。骆明生鲧,伯鲧生大禹,大禹生夏启;而穷蝉生敬康,敬康生瞽叟,瞽叟生虞舜。又据《史记》记载,颛顼还是秦始皇的嫡传始祖。《史记·秦本记》载:“颛顼之孙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娶舜帝女为妻。大费即伯翳,舜赐之赢姓。”颛顼共传20世,达350年。由此说明,颛顼不仅是舜帝和夏朝的祖先,同时还是秦朝的始祖。由后世所繁衍的姓氏众多,构成了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基础。
      帝喾,姬姓,名夋,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因在辛地开基,故号高辛氏。帝喾继承叔父颛顼称帝70年,建都于亳殷,105岁去世。
      《大戴礼记·帝系》载:帝喾有五妃,分别是邰氏、娀氏,陈丰氏、娵訾氏和邹屠氏。邰氏姜源生子名弃,即后稷,是周朝始祖。帝喾次妃实为两人,即简狄和建疪。帝喾与二妃“游于桑野”,“浴水玄丘之水,后简狄有孕,生子名契”,契为商朝始祖。帝喾又一妃陈丰氏庆都生陶唐氏尧,即尧帝。帝喾与娵訾氏常仪生子名挚。挚后成为帝喾帝位的继承者,即帝挚。帝喾的这几个儿子,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华民族百家姓氏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我国姓氏文化最为灿烂的顶点。
      《姓纂》记载:“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国为氏。”《路史后记·高辛纪》载:“周之初兴,大封同姓五十有三国,而文武之昨又三十有二。”就是说,周朝建立之初,就封周姓同族的诸侯国多达53个;后来,文王、武王又封赐32个。说明周朝一开始,就累计至少派生出85个姓氏,难怪,帝喾周属姓氏最多;难怪,帝喾后世所产生的姓氏几乎主宰了现今国人姓氏的大部。
      颛顼、帝喾后代所创立的夏、商、周被史学家称作“三代”。 夏、商两代的国家最高元首称“帝”。夏朝的帝位则多由儿子继任,商朝的帝位多由兄弟接任。公元前八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周,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并改“帝”为“王”。周王朝的这一制度,其内涵对中国姓氏有着直接关系。同时,周朝还实行分封制,各诸侯国君纷纷以封国、封地为氏,这就成为中华姓氏广泛产生的一个鼎盛时期。周朝先后延续近800年,所封姓、赐姓无数。
      畅游历史长河,三皇五帝起源,夏商周秦延续,汉唐宋明发展,华夏文明从混沌中醒来,一步步迈向成熟和繁荣,源远流长,广博悠远。如果说炎黄是历史长河的源头,那么颛顼、帝喾就是两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孕育、滋润着后世逐步扩大其支脉流域,最终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渊源相连的姓氏文化。
      沿颛顼这条河流,舜属姓氏有30个,夏属姓氏40个,并且大部分沿袭至今。帝喾这条河流则更大,尧属姓氏23个,商属姓氏192个,周属姓氏达354个。颛顼、帝喾后世所演变的姓氏,几乎囊括了今天中国人所有姓氏。因此,中华姓氏文化是颛顼、帝喾之后华夏族与古代各民族相互交融的产物。
重生报本,寻根归宗的传统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不能与中华民族相比的,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寻根认祖是一种完美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对于颛顼、帝喾两位始祖,对于颛顼帝喾文化的深刻内涵,我应当重视其历史功绩和名望,应当永远继承和发扬,认同其普遍景仰的先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