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官姓与上官姓的关系

晓名
官姓上官姓
2013-07-16
2766

   一)、立论前提
A、官姓与上官姓都是春秋诸侯国国君的后裔,称为公族,官姓是晋国公族成都市员之一,上官姓是楚国公族成员工之一。
B、晋国和楚国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中的大国,在连绵不断的既对抗又联合的兼并战争中演绎了七百年可歌可泣的历史。
C、官姓和上官姓血缘关系不同,建国背景不同,得姓原因和背景不同,文化传承有各自的特点。
   
    二)、两姓的种族血统不同,两国社会发展模式有差别
先说官姓的国家—晋国
周公平定唐国叛乱后,周成王把唐国封给弟弟姬虞,称唐叔虞,虞的儿子燮父因国都在晋水旁,改称晋国,周公给叔虞制定的施政方针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管理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唐国是华夏族故地,周边是少数民族,适当保留夏代以来的政治制度,以游牧民族的习惯分配土地,暂不执行周朝规定的井田制度,这一政策对当时的变法,治世起了作用,促进了法家的兴起,学术界认为这是最早的一国两制,特别称之为晋唐文化,同时,三晋文化在儒家思想流派构成中又占有重要地位。荀况(荀子)就是赵国的儒家学派大师,兼有法家思想,晋国是黄河流 域文化的中心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从晋文侯开始晋国就参与了周朝的社会变革,周平王东迁(前747)是晋文侯帮助完成的。晋国立国后在政治上宽容大度,文化上兼容并蓄,使晋国在春秋中期成为强国,在战国中期成为地跨今山西,河南,陕西,内蒙的三晋强国。晋献公为吸取公子成师夺取君位的教训,削弱同姓公族参政权,灭诸侯国二十,统一了今山西南部,占有河南北部一部分。晋文公执政时改革公族制,把一批异姓大臣封成公族,实行军政合一的六卿制度,又改革土地制度,不以宗法血缘关系作为分封的主要根据,内战打了67年,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维持了一百多年霸业三晋文化的反正统色彩,使三晋成为法家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名家和纵横家产生的地方,儒家思想也深入人心,战国时代著名的法家人物如李悝,申不害,慎到,韩非子等都出自三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著名学者都来到赵国都城邯郸百家争鸣,有“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之说。楚国的大将还当着赵孝成王面前和赵国荀况讨论军事问题。晋国这种整体性变革的直接后果使晋国长期内斗,由强变弱,直到被秦国(前376年)灭亡。
晋国和楚国都参与了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出现过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如晋国的晋文侯(前780-746在位),晋文公(前636-628在位),楚国的楚武王,楚成王,楚庄王,楚怀王。
韩赵魏三卿分晋半个世纪以后周威烈王才给予承认,这一年(前403)就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
晋国和楚国是长期的对手,打仗时也经常手下留情互相忍让,遇事互相救援,城濮之战晋打败楚成为霸主,晋国也多次被楚国打败,轮流把持中原霸权。两国上下在战争中都表现出忠君爱国的英雄气慨和君子风度。
(前588)一次两国打完仗交换战俘时,楚五问晋国知缶(fou)放你回去后你怎样报答我呢?知缶答:交换战俘不牵涉个人私情无所谓报答。楚王一再问,知缶说:如果晋王还能用我为将,我会在战场上竭力效死与楚军大战。楚王听了说不可小看晋国,又一有一次(前582),两国交换俘虏,晋景公问楚国大将钟仪的家世,钟仪说祖上是乐官,接下来着就为晋景公演奏了楚国的乐曲,使晋景公很欣赏,问他楚国君怎样?他说从小就虚心好学,为人很好,晋景公认为他很有君子风度,放了钟仪后就向楚国发出和平结盟的信息。这就是官姓和上官祖先的风范。
官姓作为公族成员好景不长,在晋文侯时代曾风光一时,这个局面只有一百多年,随着公族势力被排斥六卿专权,官姓没有在晋国担当什么要职,也没有名人传下来,只有早期的採邑—王官邑至今还能找到六座。
(战国四公于:魏—信陵君/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临武君)
上官姓的楚国—
楚王族出自黄帝后人祝融部族,是祝融八姓中的芈姓季连后裔。商朝末年季连后裔鬻(yu)熊投奔周文王,任职颇高。周成王时鬻(yu)熊的后人熊绎受封于荆蛮之地,是江汉流域最早的开发者,楚王也自称蛮夷,直到楚庄王争霸中原时坚决维护华夏礼制,兼并了45个诸侯国,才被诸侯接受为华夏族。
楚国君王注重以先王艰苦创业的事迹对臣民进行传统教育,以凝聚人心,稳定内部,楚国虽然也有吴起变法出现,但是楚国遵从周礼,推崇儒家,内部没有发生长期因争权自相残杀的问题,全国上下比较同心同德,意气风度,楚国王室处事宽大厚道,尊从“忠”,“义”,前632年,晋文公逃难到楚国,楚成王以上公之礼接待他,不准令尹杀普文公。楚庄王攻打郑国时大败晋军,楚军要按惯例把晋军尸体筑成京观纪念胜利,楚庄王说七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有什么好值得纪念的,下令把死亡晋军好好埋葬。
前597年晋国为救郑国和楚王打起来,被楚国打败,楚庄王打胜就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回去,后来他一鸣惊人成了霸主。这就是楚国德政的胜利。
楚国不仅能打仗,也很重视发展经济。农业发达,工艺精湛,物产丰富。而且文学、诗词、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水准很高,楚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丰碑。民歌有楚歌体系,楚国宫廷乐舞场面大而豪华,古代乐器的种类都齐全,到了西汉还是跳楚舞,楚国是整体性全面发展的强国。所以后来成为推翻秦国的主力军。晋国和楚国在不同历史阶段起的作用不同,社会发展的进度也不同。
西周—东周这个阶段,晋文侯和晋文公表现积极突出,杀携救周是重大历史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使晋国成为强大的诸侯国。
战国—秦灭六国这个阶段,由于楚庄王时代(前613—前591)楚国改革内政,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最后称霸中原。前382年,楚悼王又实行社会改革,精减官员,废除贵族世袭卿大夫,明法申令,整顿社会,使楚国社会大步前进,在抗秦战争中楚军英勇顽强,英雄人物倍出。秦吞并六国时,楚国就喊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推翻秦朝主要是楚人的力量,刘邦,项羽是在和后楚怀王(前205)立了合约才向秦国发起总功取得胜利。楚人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上官大夫一直是楚王室的重要职位。而官姓在亡国以前早就没有任何表现了。
上官姓作为楚王室后代,在这种国家生活成长,就形成宽厚,团结的传统。和七百多年在打打杀杀中生活的官姓心理素质有较大差别,国此,对内凝聚力强,对外包容性强,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成功的起点。

    三)、官和上官得姓原因和背景不同
周朝是封建宗法制社会,因血缘关系形成公族,官姓和上官姓作为公族成员,两者社会地位相同,但是两姓得姓原因和历史背景不同。
官姓得姓原因和背景:

西周末年,周朝二王对峙(前771—750),晋文侯(姬仇)杀死周携王(前760),协助周平王(宜臼)东迁洛阳(成周)建立东周。为周朝立了大功,平王颁策书〈文侯之命〉奖赏晋文侯。诰命封地命氏。
封地邡邑—汾水以东
命氏王官氏—在境内可建王官城
封晋文侯伯侯—诸侯之长,有权讨伐诸侯
因此,史书记载春秋时晋国有王官氏,鲁国有亓(qi)官氏,楚国有上官氏。氏不是姓,春秋时期姓和氏是严格分开的。命王官氏是因为晋国公族姓姬。命氏是准许在领土上建王官邑,王官城,官姓以邑名简化姓官,用以区别职官“王官”这是官姓的来源。至今晋国留下的王官城还有六个。
康熙字典上说古代三氏是晋王官氏,鲁亓(qi)官氏,楚上官氏。
王官氏中有家族被封了新的採邑时又会用新邑名为姓,如〈全梁文六十三〉照镜赋
“台本王官氏姓温,背后铭文宜子孙。”是因受封温县改姓温。

      各地官姓族人的有关记载——

官四公子祠堂的石碑记载:“晋公族文侯,有功王室再造京畿,子成战尤力,赐命王官氏”。
威远的楹联:“东阳锡晋宗功永,北楚扶川世泽长”。
江西官姓族谱题名:“东阳郡晋公族XXX”。说明官姓对自己身世很清楚。
官姓和上官两姓的族谱风格差别很大—
上官家族在族谱上记先祖名是以XXX郎称男姓,因此能区分某支系是XX郎的后裔,官姓没有这个传统,一千多年都没看到一个叫XX郎的。官姓是用字辈表明世代,名字分孝名,书名,字,号、行。因此一个人孝名按字辈只有一个。书名可以有几个,如我的孝名官树姬,书名官剑壁,艺名上官剑壁。我父亲孝官高德,书名官梦兰,官道尊,官咯 行二。
在先人的坟碑上还有讳名。以表示尊重。
官姓族谱中字辈都是五言或四言,江西是五言:
??? ?/鉴
1—5 古 代 存 德 泽
6—10 忠 孝 传 家 远
11—15 声 名 振 豫 章
16—20 进 承 启 元 廉(宁)

     孝感字辈是四言:
人 之 为 道
敦 本 善 则

    四川也是四言:
凤 人 汝 应
重 登 王 玫
    成都上官家族是五言:
文 明 国 正 太,
宏 德 远 家 兴,
忠 信 常 立 志,
仁 义 永 存 心。

     上官姓得姓背景:

     上官姓的来源比较单纯,得自前楚怀王(有说后楚杯王,楚庄王)把上官邑封给小儿子子兰,后代以邑为姓。按照周朝的宗法制度这是公族内部因血缘关系受封而得姓,是正常的传承,没有发生外部事件。因此,上官姓是楚国王室的正宗,纯粹的公族血统。
上官姓得姓若以前楚怀王(前307—296)为准,正好是屈原任楚国左徒(副宰相)时期,当时战国形成两大阵营,西边的秦国想要并吞东边的六国,六国在楚国郢(cheng)都聚会缔结六国联盟,公推楚怀王当纵约长,楚怀王曾有继承先王遗志,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宏愿,被秦国用诡计瓦解了六国联盟,就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后来几次兴兵伐秦都大败而归。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楚怀王封上官邑给小儿子子兰,子兰成为上官大夫,后来以邑名为姓。这应该是表示楚国王室对上官大夫及其后人寄托厚望。
被秦灭国后,官和上官作为公族成员都能逃过一劫,偏安一方。
晋国灭亡后官姓公族逃往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至今主体仍住江西。因为晋公族长期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没有战斗力,逃跑时秦兵也没追。唐代成为豫章的名门望族,出地出钱建石鼓书院。明初有几支由豫章迁湖北麻城,再转迁黄陂和孝感,其中有几房人从湖北先后迁四川威远,宣汉等地,清顺治初张献忠屠四川官家损失很大,官四公子家族从威远迁到成都地区。大公子家落业温江公平镇。二公子家落业温江鱼凫桥。三公子家落业郫县清溪,四公子家落业都江堰崇义镇。直到今天官姓在四川主要还是在威远和成都。
由于在清朝做官和开发地方,官家成为川西首富,仅四公子家就有7000亩良田,咸丰九年成为太平天国的革命对象,官家花园被烧毁三分之一,祠堂被毁,入川第十代桂轩公(清明四品蓝翎)用了三年时间修复,去年地震没倒,现在成为四川文物保护单位,正在开发。
入川十三代官兴文是水利专家,任都江堰水利知事时改造灌区,修建兴文堰为川西平原增添灌溉区域,造福地方,都江堰有兴文桥,雕刻,公园里纪念他的遗迹很多。
历史上楚国出一个蛮夷之邦通过南征北战兼并了四十五个小国,变成战国时期最大之国,最强盛时疆土跨今十一个省,民族包括华夏蛮夷濮越,对这些历史文化渊源各不相同的人,楚国用宽厚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加以安抚。对被灭亡的国家,楚国存其宗庙,用其贤能。显示出强大的开放性和凝聚力。使楚地成为南方的民族融和中心。
楚人早就喊出哪怕剩下三户人也要灭秦,秦始皇可能认为楚公族上官姓很厉害比晋国的官姓危险,就把上官姓迁到边远的天水,(其他楚公族迁关中)成为天水的望族。后来从天水迁移到全国各地。以福建,广东最多。到唐代时名人陪出,上官仪,上官婉儿一家的传奇成为中国历史永恒的话题,连武侠小说最精彩的人物都要给他姓上官。在诗歌方面创造的上官体影响很大。
清朝雍正年间,福建漳州平和县青草孟官振献的四个儿子迁成都,这是四川最大一支上官家族,上官家族在各地开发地方的贡献,我没有去了解,从成都来看彭州官氏酒厂上官太文这位企业家就很优秀。为地方发展经济出了力。

     四)、官姓要向上官姓学习
上面说了官姓和上官姓所属的晋国和楚国相同和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模式,做为两国公族成员必然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打下烙印,除了血缘关系不同带来人的性格,心理素质,基因的不同之外,体现在群体的特质方面也有差别。上官姓继承了先祖的重要特质—开放,厚道,胸襟广阔,凝聚力强,敢于力争上游,在社会变革中能与时俱进。这次全国大会充分体现了上官家族的优势和风范。从你们对家族事业的热心,朝气蓬勃,团结合作的表现来看,你们有一群非常优秀的骨干份子继承了祖先的传统,敢想,敢做,能够团结族群,凝聚人心,才能够创造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成功展开上官家族的振兴大业。和历史上的情形一样,官姓虽然有少数优秀份子,人口数量比上官姓多,但整体素质差,缺乏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的人才,胸襟不够开阔,听不得不同声音,因此凝聚力弱。不能与时俱进。大多数人对家族事务漠不关心,更谈不上奉献精神,整体表现沉寂,我们四川官姓以成都官四公子家族为首的族人正在反省存在的这些问题,都江堰官四公子家族有一位长辈官秉坤(她是都江堰水利知事官兴文女儿,我叫姑妈)和我研究了好几次,我们决定从清理官姓的历史资料着手,发动各地同宗族亲清理族谱,合纵连横湖北,江西的族亲共同来振兴官姓家族,改变我们的落后现状,因为官秉坤比我大八岁,我70,她78,对外联络,考察,跑腿由我负责。我们对上官家族感到钦佩,号召族亲向上官家族学习,这是我们四川官姓的共识。在这里我代表成都地区和川南地区全体官姓向上官家族至以崇高敬意!
代表长辈官秉坤女士向全体上官家族族亲问候!
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成都官树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