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谢子

晓名
谢子
2015-01-10
1085

谢燕颉编

《左传》是中国最早的史书,其中记载了一位谢息,他便是孟孙的家臣。于是,他理所当然的成为见诸正史最早的谢氏名人之一。

孟孙何许人也?是乃鲁国的大夫也。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有三个掌握实权的卿大夫,即季孙、孟孙和叔孙。其中季家又是鲁国的世家大族,有不少文臣武将,当然其它两家也有。

季孙是季家的长子,官拜大夫。他长得眉清目秀,但眼角略微向上翘而显得有点不太安分。他知识渊博,知古通今,且多谋善断,而深得鲁庄公器重,因此碰见什么困难之事常叫他发表看法。

当晋国人提出要来统治杞田这个地方时,季孙主张将郕邑送给他们,但结果遭到了抵制。原来为孟孙守卫此地的谢息,果断地认为不可以。据《左传》载:“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郕与之。谢息为孟孙守,不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原来鲁国的权力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个卿大夫几乎全部瓜分掉,鲁国国君庄公并不掌握实权。

公元前562年,季孙、孟孙、叔孙三分公室,最后连军队也瓜分掉了。他们把鲁国所有的军队分为三军,三家各得一军。公元前537年,三家又四分公室,这次季孙却得二军,分得带甲军士七千人,而孟孙和叔孙各分得一军,也分别有二、三千人。

由于权力的分割,虽然人民处于政治较为宽松的环境中,但造成因攻战不断,社会动荡,生产力得不到发展。较详细情况可见诸《后汉书》。

《后汉书》注:“谢息守郕,胁以晋、鲁,不丧其邑。左传,孟孙之家臣谢息。孟孙从鲁昭公如楚,谢息为孟孙守郕邑。晋人来理田,季孙将以郕邑与之。谢息不可,曰:“夫子从君而守臣丧邑,虽吾子亦有猜焉。”季孙曰:“君之在楚,于晋罪也。又不听晋,鲁罪重矣。晋师必至,吾无以待之。”谢息曰:“古人有言,‘挈瓶(挈瓶,谕小智)之智,守不假器。’”季孙曰:“吾与子桃。”辞以无山,与之莱、柞,乃迁于桃。谢息得桃邑莱山,故言‘无桃莱之利’也。”

意思是说,谢息负责守卫郕邑,在晋、鲁两国的挟持中生存,但并没有丢失这座危城。左传所记载的就是孟孙的家臣谢息。当大夫孟孙随鲁昭公到楚国去时,谢息为孟孙守卫郕邑。这时晋国人提出要来治理杞田,季孙准备将以郕邑送给他们。谢息认为不可以,说:“如果您随从国君外出而守臣丢失城邑,虽然是我您也一样会猜疑。”季孙说:“国君在楚国,得罪了晋国。又不听晋国的话,鲁国的罪责将更加深重。因此晋军必然会来讨伐,那时我也没有办法对付了。”谢息说:“古话说得好,‘挈取瓷瓶是小智谋,保护它也并不需要借助其它特殊工具’”于是季孙让步说:“我给你桃邑交换怎样。”谢息以这里没有山而不同,季孙就加上莱、柞两处,谢息这才同意迁住桃邑。因谢息同时得到了桃邑和莱山,所以才有‘无桃莱之利’之说。

《后汉书》还引用了谢息以一个郕邑换得桃莱柞三个城邑的故事。其列传第十八载:“衍闻之,委质为臣,无有二心;挈瓶之智,守不假器。是以晏婴临盟,拟以曲戟,不易其辞;谢息守郕,胁以晋、鲁,不丧其邑。”

关于谢息守土有功,其它情况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