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赵织雯

晓名
赵织雯
2013-03-29
1218

赵织雯,女,193585日生,出生于上海市,浙江慈溪人,中共党员,硕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原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走近女将军

16岁在上海家喻户晓

193585日——农历七月初七,上海的一个赵姓知识分子家庭,生了个女婴。父亲看到天上那朵七色云彩,想起诗句“天孙巧织云锦裳”中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便给女儿起了一个与传说一样美的名字——织雯。

织出七彩云霞,点缀天空,为宣传苍穹增色;照耀人生,给世界添彩。不难看出,这名字里寄寓着父母心。

她的母亲楼秀卿是宁波人,宁波百年老字号“楼茂记”的大家闺秀。小织雯两岁时,父母带她去宁波省亲,当时大家庭为祖上在保国寺做佛事,她记得寺庙庄严、树木葱茏。

1951年,上海市市西中学16岁的学生赵织雯成了个“身兼数职”的大忙人:即当班主席、学生会委员,又当舞蹈队长,校园里到处都会出现她活泼的身影。学校举行演出,第一个上台把气氛推上高潮的是她;课外活动,腰鼓队里的“领衔主演”是她;电台播出市西中学演出的话剧《渔光曲》,人们记住的那个“角儿”也是她。

这年,抗美援朝战争到了异常激烈的阶段。那些日子,赵织雯一直被报纸上那些来自前线的故事激动着,她开始萌生对军人的深深敬意,憧憬自己也成为一名军人。她的心头,亮起一颗熠熠闪光的红五星。这是新中国第一代“追星族”的心灵。

不久,政务院号召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校。消息在校园里一传开,赵织雯就报了名。回家的路上,她心里既有一种激动,又有几分忐忑。响应祖国召唤,决心多么崇高啊!只是怕如愿不了:干校必须满17岁才能报名,而她只有16岁。年龄不够,体重也悬呀!

赵织雯回家对父母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更加坚定了她报名参干的信心和决心,当夜提笔给学校写了一份态度坚决、愿望强烈的决心书。没想到,这份决心书使她一夜间成为上海市的明星人物,在广大市民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原来,学校收到赵织雯的决心书后,推荐给了新闻单位。于是,这份决心书以《让我们的青春更美丽吧》为题,同时刊登在《文汇报》、《解放日报》、《青年报》等报刊上。

之后,《文汇报》以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又进行了连续报道。在6月底、7月初的一段时间,赵织雯及其父母家人的名字,上海人几乎是家喻户晓。

终于,赵织雯参军的强烈愿望实现了。1951715日,她在上海北站登上了开往重庆的列车。赵织雯被分配在西南军区三处训练班第一区队。两年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前身军委外国语专科学校在张家口成立。赵织雯奉命北上,一边参加建校,一边读书学习。很快,她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心中升腾起神圣。这一年,赵织雯20岁。

总理,请您跳舞

勤学上进的赵织雯迎来了丰收季节,有幸成为首届毕业生中两名上等生之一。最后被留校当教员,这是组织的决定。领导的意图很明确,留下学生尖子充实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老师,哪有高素质的学生?

1957年暮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北京饭店举行庆祝活动。

随校迁至北京的赵织雯穿着浅底红花的连衣裙赴会。

一曲终时,即将回到座位上的赵织雯,突然发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站在离她不远处。没有前呼后拥的仪仗,没有兴师动众的欢迎。

赵织雯壮起胆子走向周总理:“总理,请您跳舞。”

总理欣然应邀,随和又不失庄重。

 

赵织雯起步落脚有点拘谨。总理潇洒的舞姿、亲切的语言,很快使她轻松自如了。

总理得知她的单位和工作后,表现出了热情的关注。总理说:“你们是人梯,是军事外交的基石,好好干!

总理的话像春风拂面,在赵织雯的心湖,吹起了阵阵涟猗。

多少年过去了,此情此景仍在鼓舞着赵织雯,清晰得一如昨天。

她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殷切期望。她以极高的热情,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事业中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员,真的做了我国军事外交事业的“人梯”、“奠基石”。

1958年,外校从北京、上海招收的英语专业学员,经过两年或三年学习,“小荷已露尖尖角”。一番考核、筛选后,学校从北京班的15名学员中选出3位、上海班的近80名学生中选出了5位,组成了一个“八人尖子班”。

3级教授索天章和12级助教赵织雯披挂上阵———全面负责尖子班的教学。

尖子班名人辈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著名军事外交官萨本望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好好干,做人梯。”总理的嘱托,成为赵织雯执着的追求。

三级女工的生活体验

196910月。“文化大革命”的洪水铺天盖地而来。此时学已迁往南京,一纸复员命令———让赵织雯立即走人。在巨大的感情落差中,赵织雯夫妇回到了上海。

赵织雯被分配在上海市红峰仪器文具厂,熊建衡到上海市第十六纸箱厂当工人。他们的工资,由在学校时的92元降为59元———三级工。

五年后,赵织雯终于又获得了执教的资格,她被分在华东师范大学二年级组,教尖子班———志八班。

老教授换成了刚从厂里调来的助教?学生们吃惊不已。听着听着,学生们开始佩服,先前只是觉得赵老师发音纯正,哪知她的学问功底这么厚实。

赵织雯首战告捷,并成了这个班的负责教师。

赵织雯又“放单飞”,单独开了好几门课。她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之中,被评为“优秀教师”。

1980年初,上海市与美国旧金山市结为友好城市,华东师范大学与旧金山大学结为姐妹学校。

5月,外语系赵织雯作为首批交换访问学者到美国进修。

198162日,赵织雯戴上了英语教育硕士帽。

不久,赵织雯被任命为华东师大外语系副主任,兼现代英语教研室主任,次年她被晋升为副教授。

1985年,赵织雯与丈夫熊建衡合着的43万字的《实用英语交际语法》,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先后重印了6次。

熊建衡时任广播英语教研室主任,他编写的《广播英语教材》(第一册)在社会上的销量达百万余册。

1986年,赵织雯夫妇共同的母校刚刚由解放军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应校方的恳切邀请,赵织雯夫妇最终选择了军校———那永恒的国防绿。

赵织雯的第二段军校教官生涯,就这样急急忙忙地拉开了序幕:既担任研究生导师,又给本科生上课。双重任务,忙得赵织雯像高速自转的星座,几乎每周都要加班加点,成绩自然是有目共睹。

1989年初,赵织雯被晋升为教授。5月,她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

赵织雯是穿着西装挑起这副重担的。这年底,她被授予大校军衔,没想到第四次穿上了军装。

1990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赵织雯晋升为少将军衔。

 

赵织雯是这年被授衔的唯一女将军。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这样直言内心的感受:“激动、兴奋,而更多的还是压力。”

独特的教学方法,宽松的教学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严谨的教学态度,使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教学质量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学院从1993年起,已连续数年取得全国英语八级水平测试最好成绩。在一年一度的“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中,学院先后有近30人获一、二、三等奖,获奖人数之多,在全国外语院校中又是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