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丁莱夫

晓名
丁莱夫
2013-03-27
836

        丁莱夫(1912~1983),原名丁之夏,高卜纸村人。民国9年(1920年)入学读书,民国20年(1931年)考入广饶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从此有机会接触进步师生,阅读进步书刊, 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后任该校学生会主席。民国21年(1932年),品质恶劣的国民党员赵晋卿任该校校长。丁莱夫与同学王兆津等发动了“驱赵”学潮。

        丁莱夫(1912~1983),原名丁之夏。山东省广饶县人。1920年入本村乡塾读书。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民国22年(1933年),丁莱夫考入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组织进步同学办刊物,并主管《新亚日报》的副刊《农园》。同时联络当时在济南的广饶籍同学,组成“广饶县旅济同学同乡会”,宣传马列主义,发展抗日救亡力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考入广饶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就读。193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读书期间,主编进步刊物《新亚日报》的《农园》副刊,宣传抗日救国主张。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任学校的抗日救国会主席,参与组织济南(山东)学生救国联合会,统一领导全市学生救亡运动。1937年4月受中共党组织派赴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结业后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民运干事,,9月随军挺进晋察冀,开辟抗日根据地。历任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政府第一科科长,阜平县政府秘书长,唐县工人抗日救国会主任,中共唐县地委宣传部部长,主编《阵地报》,中共唐县县委书记。1941年起任中共北岳区党委秘书长,中共第四分区地委民运部部长,中共第四分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察冀第二分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野战军1纵1旅政治委员,解放军华北军区9兵团196师政治委员、第20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政治部副主任,第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1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政治委员,第63军政治委员。1962年11月任中共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副主任兼中共兵团党委副书记、代理书记。1975年10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1980年11月任总参谋部通信兵部顾问(正兵团级)。1982年离休。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奖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抗美援朝作战中,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2枚)及一级、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林彪、江青一伙为了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向中央广播事业局进行猖狂的夺权斗争。他们把主持广播事业局工作的丁莱夫作为夺权的最大障碍,多次点名。丁莱夫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进行坚决的抵制和针锋相对的斗争。由于长期遭受迫害,丁莱夫的身心健康遭到严重摧残。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中央决定,对强加给丁莱夫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全部推倒,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975年9月, 丁莱夫被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任职期间,他坚持党的原则,积极消除林彪的流毒和影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直至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1980年,丁莱夫转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顾问,级别调整为正兵团职。1982年离休。 

       1983年8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