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钭秀媛

晓名
钭秀媛
2013-10-11
665

    圆圆的脸庞,齐耳的短发,浑身透着憨厚与纯朴,未开口时人先笑,谈到农村的文化事儿,精神头就更足了。她,就是婺城区文化艺术界拔尖人才,被农民朋友亲切称为“钭老师”的文化义工———钭秀媛。

  “搞了这么多年文艺工作,这几年最带劲”

  1991年,钭秀媛从武义县文化商场回到婺城区文化馆,担任业务副馆长,一干就是17年。
当时在农村,大人小孩最喜欢看的就是文艺演出了。如何把传统的戏曲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戏节目,钭秀缓绞尽脑汁。没有现成的作品,就自己创作。每次演出回来,她都要撰写体会心得,收集农民朋友对节目的意见,在她的努力创作下,区文化馆很快摆脱了下乡摆桌子咨询、发几本资料收摊的局面。特别是从1994年以来,由她组织策划的“乡情乡音戏剧乐园”,每场演出都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至今共演出了600多场次,观众超过30万人次。
当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后,更激发了钭秀媛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去年开始,已退居二线的钭秀媛主动请缨,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婺城区开展的农民“种文化”活动中,先后深入到全区17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深入农村指导200多次。白天农民没时间,她就晚上下村去辅导,常常半夜三更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在辅导白龙桥大德垅村农民学唱道情表演期间,她连续下村近40个晚上,帮助该村创作了集舞蹈、表演、快板于一体的新道情表现艺术形式。嗓子唱哑了、手拍铜鼓肿了。一些村民看着心疼,都争着要把“钭老师”拉到自已家里去休息。在她的细心指导下,大德垅村12名妇女表演的道情《大德垅村变化大》,获得婺城区首届“农民文艺汇演”一等奖。
在辅导各个村的同时,钭秀媛十分注重作品的创作,结合宣传十七大精神、新农村建设、抗震救灾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她先后创作了《十七大精神光辉照》、《夸夸阿郎新农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等金华方言道情、音乐快板等数十个文化作品,并组织农民和社区居民排演,极大丰富和提高了农村群众文化发展。
每次看到农村里红红火火的文化活动时,钭秀媛都非常满足,因为她知道,这其中有她的努力。在她指导过的30多个村中,涌现出5个市级文化先进村,15个区级文化示范村以及一大批文艺骨干。“我就是一名文化义工。搞了这么多年文艺工作,这几年最带劲,再累也值得。”

  “我愿意把我这一辈子都献给曲艺,它是我生命的全部。”

  一个偶然的机会,钭秀媛从《今日婺城》上看到了一篇题为《盲艺人徐金菊———二十载后重圆道情梦》的文章,报道了沙畈乡盲艺人徐金菊12岁起学唱道情,14岁时和弟弟一起跟随母亲走村串巷,以唱道情为生。在区里组织的一次“送文化下乡巡回演出”中,徐金菊唱的道情征服了台下的观众,也促使她想把20年前的手艺无偿教给村民,将道情这门手艺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这篇报道一下子触动了钭秀缓的心灵。还有这么痴心道情艺术的人?她决定去看看徐金菊。
在沙畈乡周村,钭秀媛见到正在教几个妇女唱道情的徐金菊。钭秀嫒跟徐金菊说,想要听她唱道情。徐金菊张口便唱,唱的是自己最喜欢的《方庆姑娘》和《十杯香茶》。徐金菊一亮嗓子,在场的人都被那天籁般的嗓音镇住了。她那清亮、婉转的嗓音浸透了岁月的沧桑,让在场的人听得如痴如醉。徐金菊唱罢,钭秀媛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
“我们这次是‘挖到宝’了。她唱的道情是典型的‘茶馆道情’,一人一鼓,就能把一个故事唱得活灵活现。她的嗓子非常好,尤其是高音,感觉像是从天外飘来的一缕霞光,又像是山谷里透出的一缕兰香。”钭秀嫒开心得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她当即和同行的区戏曲家协会副主席朱永奇商量,要把徐金菊吸收成为婺城区戏曲家协会的会员。“我们会帮助她把能唱的曲目都整理、录制下来,作为金华曲艺界一笔珍贵的财富。以后,戏曲家协会有活动时,我们会开车来沙畈,把她接出去!”钭秀媛说。“一个盲人对道情有着这么深厚的感情,真让我感动。我从参加工作至今整整30年了,我愿意把我这一辈子都献给曲艺,它是我生命的全部。”
正是凭着这样的一股热情,近年来,钭秀媛不但培养了多名曲艺新秀,还在中小学开设了道情班,对传统的道情进行了改革,从单一的坐着说唱改变为容舞蹈、表演、快板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任职十年间,她辅导的多个曲艺节目获得国家、省、市一等奖。如少儿道情《火车上的小报童》、《大地之声》等等。不仅如此,十多年来,她先后撰写了30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国曲艺》、《文化月刊》、《群众文化》等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其中《对金华道情的调查与思考》、《社区文化活动功能及方法初探》被省文化厅、省群艺馆评为二等奖,并被金华市社科联列为重大课题项目。2000年,钭秀媛被金华市评为德艺双馨曲艺工作者。
图为钭秀媛(右)与盲世人徐金菊一起弹唱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