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鄢国森

晓名
鄢国森
2013-09-25
473

鄢国森,教授。重庆市南川区人。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四川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长。专于物理化学、量子化学。参加了唐敖庆主持的“配位场理论方法和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研究工作,集体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定域分子轨道的计算及其应用、分子振动光谱研究方面又取得新的成果。撰有论文《应用定域分子轨道的可迁性作大分子计算》。
 1930年1月6日 出生于四川省南川县(现属重庆市)。
1947-1951年 在重庆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1-1953年 重庆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3-1956年 四川大学化学系助教。
  鄢国森(最左)
1956-1962年 四川大学化学系讲师。
1962-1979年 四川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79年至今 四川大学化学系教授。
1984年4月至1989年3月 任四川大学校长。
1985年至今 任博士生导师。
1986-1994年 任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十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1992年至今 任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
编辑本段工作经历
鄢国森,1930年1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川县(现属重庆市)。1947年考入重庆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留校任教。1953 年因院系调整到四川大学工作至今。[1]1957-1959年,苏联专家姆·赫·卡拉别捷扬茨来华讲学,在四川大学举办了化学热力学讲习班,鄢国森参加了该班学习。当时正值中年的专家,勤奋治学、潜心科研,给鄢国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良好的影响。鄢国森在专家的指导下作液体粘度的比较计算研究,证明了同系物的粘度存在线性规律。
1963-1965年,鄢国森参加了高教部委托吉林大学唐敖庆教授主办的
  鄢国森
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唐敖庆学识渊博精深,提掖后学,殚思竭虑。讨论班学员亦大多学业有成。良师益友,机遇难得。这两年是鄢国森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都大有增益的时期。他系统地学习了群论和量子化学的专门课程并从事唐敖庆领导下的集体科研项目——配位场理论研究。鄢国森在该项研究中与张乾二一道完成了基础性工作:旋转群—点群耦合系数的推算和该系数的对称性与正交性的论证。1979年,鄢国森还参与了《配位场理论方法》专著的出版定稿工作。配位场理论研究曾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80年代鄢国森主要从事大分子振动光谱的研究,提出了应用模型势函数以获得分子各种振动模式的拟合势,建立了力常数转换的简捷计算方法,以及利用力常数可迁性从小分子的光谱性质推求大分子光谱性质的方法。据此研制的一套分子振动光谱全分析程序,对不同类型大分子(包括簇合物、配合物、生物活性分子等)的红外光谱解析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90年代以来,鄢国森选择对激光化学和物理、分子反应动态学、表面吸附与催化,以及统计力学等学科领域都有重要意义和应用的分子振转高激发态的理论课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精确的计算去分析和预测有关分子的定态和动态性质,揭示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
编辑本段研究方向
物理化学,量子化学,分子光谱
在研科研项目
1.“范德华分子振转光谱的理论研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973027), 2000-2002;
2.“分子激发态及相应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892162), 1998-2001。
编辑本段研究成果
随着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振转激发态实验数据的积累正日益增多,如何分析、解释并预测这些实验结果,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的正则模理论不适合于解决高激发态问题,这是由于振转高激发态常涉及大振幅运动,微振动近似已非正确。因此,自8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化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建立振转高激发态的新的理论和方法,虽已取得了某些进展,但仍有一些基本问题亟待解决,如:①哈密顿算符的统一表达式的推求;②分子势能面的确定;③精确求解分子振转高激发态的有效方法。鄢国森等的研究使这些问题在三原子分子的场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对分子振转高激发态的研究是一大推进,其主要成果为:
1.确定了在一般坐标系下多原子分子振转哈密顿的统一表达式,从该式出发,容易得到常用坐标系下振转哈密顿的具体表达式,而不必对每一坐标系进行个别的处理,从而圆满地解决了分子振转哈密顿的推导问题,为精确研究多原子分子的振转高激发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2.建立了一种可以精确解出多原子分子振转高激发态的能级和波函数的自洽场—组态相互作用(SCF-CI)理论方法。该方法是先用自洽场获得最佳独立模基函数,再用组态相互作用精确地得到能级和波函数。例如,对H2O,本方法获得了J≤20的振转激发态;对NO2,首次从理论上获得142个之多收敛的振动激发态。本方法有两个特点:①计算规模容易控制,且每一步都可优化;②适用于复杂的势能面,由于对激发态势能面选用单中心基函数(如谐振子或Morse波函数)具有许多不足,而本方法用高精度的数值算法求解SCF方程来确定基函数的数值解,能很好地反映势能面的特征。
3.建立了根据振动高激发态的实验能级确定多原子分子势能面的理论方法。其要点为,首先用SCF-CI方法获得振动高激发态的精确能级,再应用Hellmann-Feynman定理计算出振动能级对势能参数的微分,最后使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来优化势能参数。利用该方法成功地优化了H2O、O3、CO2、SO2、H2Se、NO2和N2O等一系列典型三原子分子的势能函数,很好地再现了实验观测到的振转高激发态光谱。
4.把建立的研究振转激发态的自洽场—组态相互作用方法成功地应用于研究A-BC型弱相互作用分子体系的振转束缚态问题。对Ar-HCl和Ar-N2体系的研究表明,本方法可用较少的组态就能获得与其他大计算量的方法具有相同精度的结果。此外,还确定了He-LiH,Ne-OCS和He-CO2等一系列典型的范德华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和它们的振转激发态能级和跃迁频率,精确地再现了实验观测到的振转光谱。
此外,鄢国森值得一提的科研工作还有:①提出了一种分子轨道定域化的最佳方案,即用轨道互斥法以确定成键区域,再用集居数法实行定域化。此方案具有简捷和标准化的优点。②提出了一种确定分子电子激发态的方案,其要点是首先采用逐步改变组态的方法以逼近待定的激发态,然后进行分子构型的优化并使用多重组态自洽场或组态混合方法以确定激发态能级。应用它处理H3+,以较小的工作量即取得了与Clementi等用Hylleraas CI所完成的大工作量的最佳值很一致的结果。
编辑本段工作业绩
参与的研究项目 “ 配位场理论 ” 获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分子振转高激发态的理论研究 ”1999 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迄今 , 与合作者一道 , 编写专著 3 册,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 190 篇,被 SCI 收录 70 余篇。
编辑本段成就荣誉
鄢国森与他的合作者一道,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论文160多篇,参加编写专著3部。1984年他被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鄢国森也热心于教学及人才培养,先后讲授过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与统计热力学、物质结构与量子化学以及分子光谱学等十几门课程。他备课认真,课堂讲授注重逻辑推理,化解难点,并介绍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他认为指点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所以他很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他还教导学生从事科学工作要踏实苦干,不求虚名。迄今已培养了21名硕士和10名博士,其中在国内工作的,有5名已成教授,3名为博士生导师。经过20年的努力,鄢国森带领中青年在四川大学建立的理论化学研究组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享有声誉。
  相关书籍
1984年4月至1989年3月,鄢国森曾任四川大学校长。当时,国家改革开放已初见成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期。在他5年的任期内:四川大学的基本建设有较大的增长,建成了新图书馆和仪器测试中心,兴建了文科大楼和经济学院大楼,以及教职工和学生新宿舍;按需要新增或充实了光电、材料、计算机、生物工程、会计统计、国民经济管理等科系和成人教育学院;破格提拔培养了一批优秀年轻教师;随着工作条件的改善,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教学、科研水平都大有提高。能为高校的建设贡献一分力量,鄢国森感到非常光荣和欣慰。
鄢国森为人谦和有礼,淡泊名利。业余爱好阅读旧体诗词,欣赏古典音乐和练习书法。他说这样能领略多彩的生活,平添不少乐趣,也能从前人不朽的华章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
编辑本段代表性成果
(获奖成果、专著、论文、专利,限 10项)
1. Guosen Yan, Minghui Yang, and Daiqian Xie, 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and rovibrational spectra of He-CO2,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998, 109, 10284 .
2. Guosen Yan, Hui Xian, and Daiqian Xie, A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for electronic ground state of N2O,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1997, 271, 157.
3. Guosen Yan, Minghui Yang , and Daiqian Xie, 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of Ne-OCS,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1997, 275, 494.
4. Guosen Yan, Hui Xian, Daiqian Xie, An analytical 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of Li2H, Science in China (B), 1997, 40, 342.
5. Guosen Yan, Minghui Yang, and Daiqian Xie, Ab initio intermolecular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of He-LiH, Science in China (B) ,1997, 40, 554.
6. Guosen Yan, Ying Xue, and Daiqian Xie , Ab initio studies on vibrational spectra of XSO2NCO(X=F,Cl) : the harmonic force fields and frequency assignments, Science in China (B), 1997, 41, 91.
7. Guosen Yan , Junkai Xie, and Daiqian Xi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rovibrational spectrum and the potential energy function for the Ar-N2 complex,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1996, 41, 1281.
8. Guosen Yan and Daiqian Xie, A generalized rovibrational hamiltonian for triatomic molecul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5, 40, 1469.
9. Guosen Yan, Daiqian Xie, and Anmin Tian, A variational procedure for calculation of rovibrational energies of triatomic molecules using transformed internal coordinat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94, 98, 8870.
10. Guosen Yan, Daiqian Xie, Junkai Xie, and Anmin Tian, Theoretical study of highly excited vibrational states of bent triatomic molecules using transformed internal coordinat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93, 97, 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