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桂林栖

晓名
桂林栖
2013-08-23
921

桂林栖 (1913—1971),湖北黄梅县桂畈人。1927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团支部书记,地下交通员。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转为中共党员,先后任赤卫队宣传员、党支部书记。1931年,前往武汉从事革命活动。 建国后,历任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安徽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副省长,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1965年至1971年,任唐山铁道学院副院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受董必武派遣,回黄梅发动抗日救亡运动,任抗敌后援委员会组织委员。积极组织了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商抗会等群众团体。
1938年,组建黄梅县少年抗日先锋队、黄梅县抗日总队第四中队、新四军江北游击第八大队等抗日武装,惩办汉奸,打击日寇。年底任中共黄梅县委书记。
1939年夏,任鄂皖地委副书记,兼鄂皖指挥部指挥长。旋调鄂豫皖区党校研究班学习,结业后赴皖中创建皖江根据地,凭着两把大刀、三支枪建立起白湖独立团。先后任庐江、巢湖县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兼白湖独立团政委。开辟湖东抗日根据地。
1943年9月,日、伪、顽对根据地实行联合“大扫荡”,桂发动群众,人自为战、村自为战,利用多种形式配合主力部队战斗,重创敌寇,巩固皖江根据地。
编辑本段坚持敌后
《双十协定》达成后,中共中央命令新四军从长江沿岸的几个地区撤退到苏北、山东解放区集中。1945年10月2日,华中局致电新四军七师和皖江区党委领导人,指示:“由沿江支队抽调对大别山区熟悉的3个主力连,留皖中地区活动。将来万一情势严重,亦可依靠巢湖、沿江及大别山为根据地,作分散游击活动。皖南与皖中坚持部队,应配备较高党政军干部,并留一电台,能经常保持与主力部队联系”。根据华中局的指示,皖江区党委和七师即决定白湖中心县委书记桂林栖留在皖中,领导皖中地区的敌后斗争;同时决定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沿江团二营教导员钟大湖与桂林栖会合,带领皖中的留守部队开展敌后斗争。[1]桂林栖、钟大湖的两支队伍会合后,在无为大孔家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沈博、朱振中等。会议决定将留下坚持斗争的部队合编为皖西大队,桂林栖任政委,钟大湖任大队长,沈博任教导员,朱振中任副大队长。
随着皖江地区形势日益紧张,国民党反动派控制了多数城市,沿着主要交通干线向皖江游击区逼进,皖西大队领导决定立即撤出大孔家,避敌锋芒,保存实力,先向巢湖姥山一带转移,后向庐江县藕塘上岸西行,沿着庐、桐、舒边境前进。10月中旬,皖西大队到达桐潜舒交界山区的西岭,同先期回大别山的张伟群、杨震游击队会合。
两支部队会合后,桂林栖、张伟群、钟大湖等主要领导人在潜山后冲大虎叉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将两支共400余人的武装合并,番号仍为皖西大队。同时,决定成立中共皖西工委(亦称大别山地委),桂林栖任书记,张伟群任副书记,钟大湖、沈博、朱振中为委员。会议还进一步研究了斗争任务和斗争方式,明确以桐潜交界的蒋铁、后冲、水贵、螺丝岭一带为中心,向周围发展。
1946年4月,华中分局曾指示将皖西大队改建为皖西支队,由于部队处境困难,改建工作未能进行。10月,在华中分局汇报工作的桂林栖派张国平同杨震一道回皖西,将华中分局指示改皖西大队为皖西支队的决定转告工委领导人张伟群、钟大湖。张伟群、钟大湖即整编部队,成立皖西支队,支队长(亦称司令)由钟大湖担任,政委、副政委分别由桂林栖、张伟群担任。
1947年2月下旬,桂林栖回到大别山区,在桐、潜交界的螺丝岭召开工委扩大会议。会上,桂林栖报告了解放区解放军不断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传达了华中分局对皖西斗争的指示,研究了以后斗争的方针、任务,确定组织和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扩大游击活动区域,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1946年10月至1947年3月,由于皖西工委和皖西支队执行了正确的政策和作战方针,支队常打胜仗。在游击活动区域内,各阶层亦发生了有利于皖西工委和皖西支队的重大变化。皖西支队活动区域东至巢湖,西达英山,南抵长江,北到六霍。1947年5月,鄂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刘昌毅率领所属一、二支队由鄂西北突围来大别山区,在潜山黄泥白崖寨、槎水畈与皖西支队会师。会师后,皖西工委决定将皖西支队的第一大队编入刘昌毅部的第二支队,原属皖西支队的第二、三大队编入第一支队,对外号称皖西人民自卫军,由刘昌毅担任司令员,桂林栖担任政治委员,副政委张伟群、胥治中。1947年11月,皖西工委、皖西支队主要负责人在刘家畈参加高干会议,皖西工委、皖西支队历史使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