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姓
尧帝、伊尹(伊挚)、密咱按布(密赞庵布)
山东、安徽、河北、天津、北京、江苏、福建、广东、云南及东北地区
伊尹、伊陟
陈留、河南郡、山阳郡;任圣堂
伊文
尧帝、伊尹(伊挚)、密咱按布(密赞庵布)。
展开
江苏省伊氏字辈
苏州市伊氏字辈:文萧永守瑞志柏贵汝玉佃天心庆秀英明照远恒。
徐州市伊氏字辈:泽仁厚成(承)先忠。
盐城市伊氏字辈:永继先才俊英升大锦隆庆云清侯伯赞太慰翱翔。
无锡市伊氏字辈:开国朝万代正兆光荣昌。
南京市伊氏字辈:廷维之世应,泽锦显国宗,大学明如道,尤通正文州。
连云港市伊氏字辈:升德发廷福宗大万树景伟继繁祥延洪禄兆贤庆。
常州市伊氏字辈:再正通光昌盛秀,承先宗序顺天长,世代常存宏作远,文章华国绍书香。
镇江市伊氏字辈:开业承先,道明德全,传誉远大,昌荣万年。
扬州市伊氏字辈:左龄存大文国春,登天廷上必同仁。
淮安市伊氏字辈:元陪兆生瑞。
展开
伊姓起源于河南伊水流域,早期在中原地区活动,汉唐时在今山东、山西均有伊氏踪迹,以陈留郡(今河南开封)为郡望。宋代以来,在今山东、安徽、河北、天津、北京、江苏、福建、广东、云南及东北地区均有伊氏分布。如今伊姓虽然人口不多,但分布极广,尤以河北为多。目前伊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展开
堂号
"任圣堂"(任,信也):伊尹相汤,伐桀救民,以天下为己
任。孟子称他是"圣之任者也"(圣人中最讲信的。把解放天下为自己的 事)。郡望:《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云:伊氏望出陈留郡。《姓氏考略》 中记载:望出陈留、河南、山阳。
郡望
1、陈留: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2、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3、山阳郡:西汉时的山阳郡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一带;东晋时的山阳 郡在今江苏省淮安一带。
展开
四言通用联
使才清节;
任圣名臣:上联典指三国时期蜀汉国的伊籍,从先主入益州,为从事中郎,擢昭文将军,奉使适吴。孙权闻其才辩,欲逆折以辞,方八拜,权曰:“劳事无道之君乎?”答曰:“一拜一起,未足为劳。”下联典指商朝时期的伊尹,相汤伐桀救民,以天下为己任,汤尊之为阿衡,年百岁卒,帝沃丁葬以天子之礼,孟子称为“圣之任者”。
河南世泽;
阿衡家声:全联典指商朝时期的伊尹,汤王贤相,以汤倚而取平,故尊称其为“阿衡”。
五言通用联
翰墨因缘旧;
烟云供养宜: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书法家、清乾隆进士伊秉绶自题联。
七言通用联
恭起静退称长者;
骁勇韬略授统军: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尚宝少卿恒,昊县人。为人谦恭,时称为长者。下联典指北魏统军伊盆生,骁勇有胆略,初为统军,累立战功,遂为名将,惕爵平城子,官至西道都督。
鹏化四溟归碧落;
鹤栖三岛接青霞:此联为唐朝时期的咸通进士、泾阳令伊璠《及第后寄梁烛处士》诗句联。
惟有松杉空弄月;
更无云鹤暗迷人: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伊梦昌《题汝县司空观仙台》诗句联。
南海有人瞻北斗;
东坡此地即西湖:此联为清朝时期的水昌知府、嘉庆进士宋湘赠伊秉绶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作莘野农,三聘乃起;
修朝云墓,一砚为酬:上联典指商朝初期的大臣伊尹,传说是家奴出身,曾耕于莘野,商汤持币三次去聘他,出而任相,辅佐商汤灭夏。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书画家伊秉绶,清乾隆年间进士,历官惠州太守、杨州知府。工书法,尤其擅长隶书,劲健沉着;能画山水梅竹。著有《留春草堂集》。他在惠州时,于苏文忠(轼)祠旁修朝云(苏轼爱妾)墓,从池沼中得一方砚,人说是苏轼用来酬谢贤太守的。
耕莘乐道,宏开匡济嘉猷;
辅世相贤,克绍箕裘事业:上联典指商朝时期的大臣、伊氏始祖伊尹,辅佐商汤,佐商灭夏,综理国事,连保汤、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贤牙。下联典指商汤太戊名相伊陟,伊尹之子。太戊从其言而修德。
展开
-
02-092020伊姓宗祠通用联伊姓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使才清节;任圣名臣。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蜀汉国的伊籍,
-
02-092020伊氏字辈汇总苏州市伊氏字辈:文萧永守瑞志柏贵汝玉佃天心庆秀英明照远恒。 徐州市伊氏字辈:泽仁厚成(承)先忠。 盐城市伊氏字辈:永继先才俊英升大锦隆庆云清侯伯赞太慰翱翔。 无锡市伊氏字辈:开国朝万代正兆光荣昌。
-
02-092020姓氏名人伊尹 商朝大臣、伊姓始祖,辅佐商汤,佐商灭夏,综理国事,连保 汤、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贤相。伊陟:商汤太戊名相,伊尹之子。太戊从其言而修其德。伊恒:明代尚宝少卿,昊县人。为人谦恭,时称为长者。伊盆生:后魏统军,骁勇有胆略,初为统军,
-
02-092020伊姓溯源伊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伊祁氏,出自远古帝王唐尧,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相传,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今河北顺平),他出生时,寄养于伊侯长孺家,因此称他为伊祁氏,其后裔子孙便以伊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
09-282013邢家“达门里” 伊氏五进士桓台县新城镇邢家村有条历史悠久的小巷,叫“达门里”。此巷历史上人才辈出、科甲蝉联,入仕为官者连绵不断。如在清朝年间就出过五个进士,且出现兄弟进士(伊辟与伊巘)、祖孙进士(伊巘与伊应鼎)的美谈鲜例。五进士更以他们的显赫宦绩和举世文章为伊氏赢得了名门望族的世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