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姓氏百科
桓姓
桓(huán)姓,中国百家姓之一。根据《姓氏考略》记载,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有一位大臣名叫桓常,他的后人就以其名字为姓氏,称为桓氏。由此可见,桓氏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故桓氏后人奉桓常为桓姓的得姓始祖。 春秋时期宋桓公、齐桓公死后,二人的后代均以其谥号“桓”为姓氏。作为谥号,“桓”字是“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之义,按古代《谥法》的规定:“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皆曰桓。” 桓姓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目前在大陆和台湾没有进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其郡望在谯国郡,堂号为“龙亢堂”、“匡晋堂”。
桓氏
桓常、宋桓公、齐桓公
河南、山东、北京、河北、江苏、湖北
桓魋、桓齮、桓宽、桓谭
谯国郡;龙亢堂、匡晋堂
桓玉珊
得姓始祖
姓氏始祖 桓常、宋桓公、齐桓公 展开
字辈信息
桓氏一支字辈:“宿彩汗院……” 展开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桓氏在东周时期之前,为单一来源姓氏,源于轩辕黄帝大臣桓常,因年代过于久远,不在信史之内,故不可完全相信。在东汉之前,桓氏主要是来源于宋桓公和齐桓公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齐桓公的后裔,以桓公的谥号为氏。而宋桓公的后代,也称桓氏。北魏时,鲜卑族的部分乌丸氏亦改姓桓氏。 此外,《元和姓纂》和《魏书·官氏志》也都对桓氏的出处有考证文字。由此可见,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来自山东姜姓齐桓公之后,也有发祥于河南子姓宋桓公之后,更有一少部分为鲜卑族之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七位门阀,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展开
郡望堂号
谯国郡,亦称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196年~220年),将沛郡 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谯郡下辖的龙亢县为桓氏郡望的具体所在地。 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怀远县、鹿邑县、永城县、濉溪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固镇县间一带地区。 《续汉书》载:“荣本齐人,迁于龙亢,至荣六叶”。 谯郡桓氏支脉有三, 一出龙亢县(今怀远县龙亢镇),东汉桓荣、曹魏桓范、东晋桓彝均属之。 一出相县(今淮北市西北),东汉桓谭属之。 一出铚县(今濉溪县南临涣镇)桓氏,东晋桓宣、桓伊属之。 龙亢、相、铚三县,东汉均属沛国,魏景初二年(238年)割入谯郡。 《晋书》卷六四《武陵王遵传》:“〔桓〕伊与桓温疏宗”。《世说人名谱》列桓伊为龙亢桓氏“别族”而附之于龙亢桓氏之后。据此可知,铚县桓氏与龙亢桓氏宗族相通而支脉疏远。 堂号 龙亢堂:东汉经学大师桓荣,齐桓公后裔,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汉光武帝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刘庄,从此恩遇日隆,官至少傅,汉明帝时封关内侯。桓荣与子桓郁、孙桓焉教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在历史上成为美谈,龙亢桓氏由此出名。从此桓氏家族成为龙亢的望族。 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位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朝廷,因称“匡晋堂”。 乐善堂 据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所载:汉魏桓氏除了望出谯郡者外,还有《元和姓纂》卷五引应劭《风俗通》楚大夫桓思之后的桓,当即长沙临湘桓氏; 展开
宗祠通用联
望出谯郡; 源自帝臣。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桓姓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功高夹日; 威著避骢。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世传新论; 代陟崇阶。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登高仰菊; 图诚辨疑。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荣由稽左; 志在尽忠。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兄弟双太守; 父子两将军。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择婿乘龙得偶; 救叔跃马突围。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直言世事遗新论; 推衍宏议号盐铁。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贤妇毁妆,挽车归里; 贞妻割耳,行义表闾。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有英雄才,能胜四州任; 饮茱萸酒,克消九日灾。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藻鉴精明,雅负艰深之节; 风期豪隽,具饶宏济之才。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桓彝,有人伦识鉴。苏峻反,桓彝起兵赴难,固守经年,势孤力屈,城陷见害。下联典指晋·桓温,以雄武专朝。 展开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
  • 暂无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