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姓氏百科
安姓
安姓,是中国旧百家姓排名第79位的大姓。
安氏
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
河北、安徽、山东、辽宁
安禄山、安俊
凉州、姑臧、武陵郡、河内郡
安汝俭、安子介
得姓始祖
一、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时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的传人。 二、出自他姓或赐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三、以国名为氏。汉代有安息国王子入华改姓。唐代西亚、中亚有“昭武九姓”之一, 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回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汉字音译为“安”的安氏。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四、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的安姓。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在渤海国时即有此姓。改为安姓的满族固有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五、山东日照安姓起源一说最早源于云南,有正规记载是在明洪武年间(村立碑文),长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山西迁至日照安家村,安家村的安氏族谱是从二世开始,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迁至江苏。 展开
字辈信息
北京市安氏字辈 朝阳区安氏字辈:大国一誉永.水木承祖先.南邦家声振.祚锡肇宗传.思源延申绪.继世方晋安.泽长自光显.本正征万年.康乐高风远.笃志景时贤.明义弘刚直.才慕华惠连。 海淀区安氏字辈:朝启兴开尔其自显宗杨愿坐忠良国永镇万民帮重德行言禹正在仕文学远照世康宁任隐崇光智太宝应升愍荣华登金榜历代甲第长发达天子圣贤家风 通州区安氏字辈:行基忠德大邦国永胜强富贵登朝尚子生文正长   房山区安氏字辈:学正其加保仁义道德先   丰台区安氏字辈:朝启兴开尔其自显宗杨愿坐忠良国永镇万民帮重德行言禹正在仕文学远照世康宁任隐崇光智太宝应升愍荣华登金榜历代甲第长发达天子圣贤家风   昌平区安氏字辈:国之文必顕宅兆起立广万世覆荣传宗王开朋友维正大有守治生平定就长永宏   大兴区安氏字辈:这玉金德承发荣华富贵春明光真家起   顺义区安氏字辈:文才大明兴 玉承世宗本 忠厚培先德 诗书启后人    西城区安氏字辈:法官  延庆县安氏字辈:武陵堂-文才大明兴 玉承世宗本 忠厚培先德 石景山区安氏字辈:文才大明兴 玉承世宗本 忠厚培先德 诗书启后   宣武区安氏字辈:廷凤玉瑞 展开
迁徙分布
西亚安息国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姓,多出甘肃支脉。此期,北方安姓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后,安姓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唐代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的杂胡人,本康姓,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闽、粤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展开
郡望堂号
郡望 凉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 姑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 展开
宗祠通用联
(一)四言 (1)源自轩辕;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2)才堪济世;学足通经。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3)仙人食枣;乐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4)长髯太保;千岁老翁。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5)耻为夷子;洗此胡儿。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6)河内世泽;琅琊家声。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二)五言 画超溪径外;诗在颐山中。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三)七言 (1)端溪石砚宣城管;王屋松烟紫兔毫。 ——安鸿渐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2)石刻二字蕴厚意;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三)八言 博通群史,荣居司马;屡建宏功,耻同禄山。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