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家谱、族谱怎样修,才能修出家风?

北京晨报
家文化建设;家风培养;修家谱
2020-06-09
183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各地修家谱、修族谱的潮流越来越热,但其中,也有一些生搬硬造、借机敛财等问题出现,最近,有学者呼吁,要对“修家谱”热加以引导和规范。


  千年文明,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传统伦理的基础,而家谱则是承载中国家族文化和传统家庭伦理的最重要载体之一。然而到了现代社会,传统家族消解,新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重新建立,传统的家谱,还能承载现代家庭中家风培养的功能吗?


  王瑞昌(首都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仍有教化意义!


  人是社会动物,但依靠什么来组成社会、维系社会,乃至规范人在社会中的言行举止?古今中外的许多大思想家都曾经探索过这个问题。


  以中国为例,如果做一个大而化之的分析,人类社会组成方式的变迁,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三代及以前,血缘关系是组成社会的纽带,从早期的氏族社会,到后来的分封制的宗法社会,都是如此。第二个阶段是秦汉以后,血缘关系渐渐淡化,具体的表现就是贵族消失了,这时候,主要以地域为基础组成社会,已经带有理性建构的色彩,所以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从秦汉就进入了现代社会,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有一定的道理。第三个阶段,是真正的现代化以后,社会组成的方式更加理性化,血缘关系的色彩更淡了,所以也有学者认为,现代化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文化,应该重建。


  血缘是一种天然的纽带,我们讨论家谱、家族、祠堂等,都是这个天然纽带上的附着物。它有有益的一面,在传统社会中,承担着自我管理、救济、互助、教化等功能,我们看古代的那些有名的家谱、家训,很容易发现,家谱不仅是血缘关系的记录,还是一个家族中人际关系的规范、以及对后代道德教化的工具,鼓励家族中的人养成努力、诚实、勤奋等诸多美德。


  但同时,传统的家庭伦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血缘毕竟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道德的,有时候会过度强调家族的利益,而忽视家族之外的公共道德,也常常忽视家族内个人利益的伸张。


  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开始重视传统的家风、道德对家庭关系的梳理和规范作用。我想这是很好的现象,很多东西其实是古今共通的,应该继承和发扬,但同时也应该对那些过时的、非道德的东西加以约束。


  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我们无法回到传统社会,也不必回去。现代社会的这一套组成方式、及其相关的伦理、法律体系,仍旧是主流。但同时,我觉得,传统的家谱、祠堂等所代表的那一套伦理体系也并不完全过时,还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的。在历史上,秦汉以后,血缘关系在社会组成方式中已经逐步退出和淡化,但它并没有完全消失,仍旧在社会中发挥着辅助作用,今天这种辅助作用可能变得更小,但不宜缺失。


  人对家庭的情感是天生就有的,这种情感的需求应该得到满足,从这个意义上,修家谱、修祠堂等是有必要的。这一点,即便在现代化程度已经很高的发达国家,也是一样,他们仍旧会为家族中先辈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这就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有些地方,建立个人档案的时候,也会梳理他的家庭历史,上溯很多代,都有什么人、取得过什么成就,清清楚楚,这其实也是一种家谱。


  同时,传统家族的一些功能仍旧有意义,比如互相帮助、救济贫困、教育后代,培养良好的家风等,家谱都有有益的帮助,而非相反。所以,尊重理性架构下的现代社会体系,尊重其规则,如法律、公共道德等,同时也完全可以发扬传统的家族伦理中优秀的部分,使之成为现代社会良好的辅助。


  值得重视的是,今天的社会中,尽管社会形态、家庭结构等都和传统不同,但重视家庭教育的观念并没有变,究竟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我想传统的家谱、家训、治家理念仍旧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孙立群(南开大学教授)提出自己的观点:家庭变化不宜抱残守缺!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极度重视家庭伦理的社会,家国天下,家是基础,士大夫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修身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连接点。在此之上,诞生了一整套完善的家庭伦理,家规、家训、家谱、祠堂等,都是如此。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传统的士绅社会、家族都消失了,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巨变,农业社会下聚居的大家族消失了,工业化、城市化让原本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起来,一个家族的人,可能住在天南海北,在不同的城市组成一个个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三代不同堂,那些传统的家庭关系、家庭伦理其实已经很难对上号了。


  当然,现代社会也需要良好的家风,尤其在子女的教育上,更需要有好的观念和规范,但也要注意到,现代社会的家风,和传统社会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传统社会中形成的家庭伦理,并不完全适合现代社会。


  比如孝悌,孝悌本身并无过错,但问题是,传统社会中的孝悌,很多时候都注重晚辈对长辈、年幼者对年长者的绝对服从,这种带着农业时代特征、家长制下的大家族中,很多东西都是令人生厌的,它们已经时过境迁了,现代社会讲究的是人性的平等,讲究保护人的个性,保护人独立的思考,所以现代的家风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入现代的观念,而不能抱残守缺,甚至以传统的伦理去约束现代人,这是不合时宜的。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传统都是过时的,有些东西依旧是有益的,也是需要继承和维护的,比如家和万事兴,这是传统的观念,也是现代的观念,它对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维持良好的状态很有益处,不能丢掉。再如重视教育、重视后代的培养,教他们在社会中待人接物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都非常重要,也不能丢掉。常有人说现在的父母过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人格养成,并非没有道理,这一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很值得借鉴。


  其实,对于传统,还是那个原则,去粗取精,好的要继承和发扬,坏的要摒弃。忘记历史是不行的,每一个人都有来路,我们的文化也自有传承,放弃历史、否定历史,既不现实,也不理智。但同时,继承传统的时候,也应该加以创新,注入新观念、新活力,使它融入现代社会,建立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家风、新伦理。传统家风、家庭伦理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压抑自我,过于束缚人的个性,甚至有时候否定人的独立性。当今社会恰恰相反,主张释放人的个性,发挥人的主观创造力,注重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我想,这也是我们建立现代家风需要创新的地方。


  伦理规范的建立,往往借助于某些具体的规则、仪式等,家谱也好,家训、家规也好,在传统社会,都是为了强化人的家庭伦理意识的。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建立新的家风,是否也可以用传统的这些方式呢?


  我想很难,关键在于家庭结构变了,大家族变成了小家庭,聚居状态消失了,人们远隔天涯,尽管交通、通讯技术发达,但也只是沟通方便而已,想要在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上互相影响是不现实的。在今天,传统的家谱仍有重要的意义,但更多体现在文化传承的方面,我们要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社会、家族是怎样运行的,没有这些资料是不行的,整理一下很有必要。至于说对今天的家风建设有什么作用,恐怕是极其有限的。社会、家庭早已经变了,家谱做为历史的痕迹很重要,但不要认为,它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的功能。


  总结:如何才能达到父慈子孝的理想国?


  《论语》中,孔子的很多弟子都曾经问过什么是孝?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对父母和颜悦色最难;子游问孝,孔子说“要敬”;孟武伯问孝,孔子说“别让父母担忧”;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不要违背礼仪。


  这恰恰反证,早在孔子的时代,对父母“无违”“和颜悦色”“恭敬”等,就已经很难做到了,“滔滔者天下皆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过是梦中的理想国。


  现代社会并不讲父慈子孝,但却有完备的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家庭关系,《婚姻法》《义务教育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些法律之下,即便父不慈子不孝,也能够保证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合法权益,这是社会的进步。新的时代,我们当然仍旧需要良好的家风,但真的不需要“忠孝”才能“传家久”。